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酸枣仁汤方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由愈肝血不足引发虚热上扰所导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证。研究目的:通过对酸枣仁汤的古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并分析其临床应用的特点、治疗疾病的种类、组方依据、药物组分等,试图发现其临床应用规律和作用起效物质基础,以期待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佐证。研究内容:临床方面综述了其临床应用的疾病种类和加减应用情况,综述了其在精神系统疾患、心血管系统疾患、皮肤病、女性疾患及男性相关疾患的应用及与其他疗法结合的加减应用情况。机制研究方面综述了酸枣仁汤治疗精神系统疾患,尤其是失眠和焦虑证等相关疾患的作用机制和环节,通过相关研究,揭示其起效的环节和靶点。药物组分方面,对于采用各种药理学手段进行的化学组分研究进行总结,揭示其起效的物质基础和药物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借用统计学方法,对于临床治疗疾患种类和治疗药物使用频次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结果:1.文献记载的酸枣仁汤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例观察和抗焦虑,镇静等相关机制研究,也有部分的文献关于组分研究的,但是相对于目前的临床报道,这部分内容相对较少。2.酸枣仁汤除了主要应用于治疗精神系统常见的失眠、抑郁证、焦虑证为主证的疾患外,还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疾患、改善女性的更年期综合症和男性的生殖系统相关疾患,对于皮肤疾患也有一定的应用。其临床应用范围已经大大拓宽,不仅仅局限于镇静安神的治疗。3.通过分析发现,现在临床应用酸枣仁治疗疾患,除了单独应用酸枣仁汤,大多临床都结合其他方药进行加减应用,而且也不局限于单纯方药加减,还结合了针灸、按摩等其他疗法多种应用。4.酸枣仁汤机制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其抗焦虑和镇静的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提示其抗焦虑和镇静的机制与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兴奋、脑组织内啡肽的含量升高相关、同时,与增加脑内组织GABAA受体量来提高GABAA能的功能有关。5.从药物的使用频次统计结果来看,酸枣仁汤组方中有四味药位于前四位,其他药物黄芪侧重于补气,大枣侧重于补血,也都于酸枣仁组方立意相吻合。可见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酸枣仁汤的组方仍然为不同临床应用防治疾患的主体用药。这一点可能也更符合酸枣仁汤的立方本意。结论:1.通过古今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对酸枣仁汤的运用具备如下基本特点:其一是严格遵循《金匮要略》原文进行临床运用;其二是结合酸枣仁汤组方原则和规律,通过加减化裁进行临床灵活运用进而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2.组方规律:按照中医脏腑五行相生的生理关系,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肝为心之母,母能令子虚,肝血不足心失所养而不寐,属母病及子之故,故用补母泻子之法调平之。本方五味药物组成各显一性,酸枣仁平,川芎辛散,知母味苦甘,茯苓甘淡,甘草甘润,以酸收和辛散之品为主,兼以甘平配伍而成。3.从使用频次及临床加减应用情况上可以发现,酸枣仁汤的组方、配伍药物相对稳定,历代应用均是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或者与其它治疗方案联合应用是酸枣仁汤的基本思路,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4.现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酸枣仁汤主要体现了镇静和抗焦虑的作用,所以主要集中于临床精神系统疾患的治疗,诸如失眠、焦虑、抑郁伴焦虑及其他与镇静作用相关的疾病种类。5.化学组分的研究结果提示,酸枣仁汤治疗作用的发挥,主要与其中的君药酸枣仁的化学成分皂苷和黄酮相关,同时,与方中其他药物之间化学组分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也有利于其疗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