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经济学产生以来,资源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而作为资本重要来源的贷款,其也是一种资源,但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源不同的是,它是一种金融资源,其从产生到使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即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被银行使用后产出贷款,然后贷款被配置到各产业各地区,并相应促进经济发展的整体过程。因此,它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效率,其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着贷款投放量的多少,还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有效增加了信贷的投放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作为以信用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面临着资源短缺、贷款供求缺口较大等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贷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乘数效应没有发挥效果。特别是当前,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信贷等资金的投放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也不例外,这必然会对贷款的数量和功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国贷款效率问题,探寻贷款在各个环节的效率情况及提升途径,对金融资源和中国经济共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对相关理论及中国贷款现状进行述评和考察的基础上,从贷款产生到使用的各个环节入手,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基于微观、宏观、中观等完整视角出发,将贷款在银行系统的产出效率、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效率和在各产业各地区的配置效率统一纳入本文的研究体系和框架中,对中国贷款效率的现实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提高中国贷款效率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1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本章首先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角度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并结合提出的问题,阐述了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然后,是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即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简要评价;此外,本章还详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结论、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性地评价,阐述了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章是全文的一个鸟瞰。第2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的界定。首先,本章阐述和评价了从古典学派到现代经济学派中有关效率的相关描述;然后从金融发展理论入手,对有关金融效率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贷款效率的含义和论文的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本章是论文的理论支撑和研究的起点。第3章对中国贷款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贷款方面的总体印象,是全文的现实基础。本章首先从存量和增量角度对贷款的总体规模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贷款的期限、市场份额、地区流向及行业分布四个方面探讨了贷款的结构现状;最后,对中国贷款的质量进行了客观描述。研究发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各行业、各地区及不同期限结构的贷款都呈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它们增长的速度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同时,中国贷款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实现了“双降”,且不良贷款的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第4章基于银行视角对中国贷款的产出效率进行了详细地考察,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贷款效率的微观印象。首先,在对贷款增长源泉分析的基础上,本章采用DEA方法中的SMB模型对中国银行业贷款产出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度,探讨了其时序演变模式和银行主体特征;其次,应用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银行贷款技术效率的因素;然后,借助DEA非参数分析框架中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时间层面和银行层面上对贷款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估计与分解,并采用经济收敛模型对各银行贷款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同性进行了检验。研究显示:1996年以来,中国贷款产出的技术效率普遍不高,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规模效率的变动是影响技术效率变动的主因,且各银行之间的贷款技术效率差距较大;银行的吸储能力、贷款质量、产权结构、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都会对银行贷款的技术效率产生影响;样本期间,中国贷款的TFP增长幅度不大,技术效率改善是TFP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没有显现;尽管各银行贷款的TFP差距较大,但它们同时存在6收敛和β收敛,即各银行贷款的TFP差距会逐渐缩小,并最终稳定在同一水平上。第5章基于贷款与经济发展的视角对中国贷款功能效率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贷款效率的宏观印象。本章首先基于CC-LM模型分析了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然后,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测算了1985年以来贷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功能效率及动态冲击,最后,论文基于贷款的期限结构和产业结构分别考察了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三大产业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功能效率及动态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中国信贷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但GDP对贷款的吸引力度远大于贷款对GDP的拉动作用,贷款的功能效率较低;从贷款的期限结构看,中国的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都会促进GDP的增长,其中,短期贷款的效率更高,贡献更大,但长期贷款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从贷款的产业流向看,第三产业贷款功能效率最高,第一产业贷款效率最低且为负,而第二产业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增趋势。第6章从中观层面上考察了中国贷款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配置效率。在探讨贷款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本章基于变系数模型和合并模型,应用Jeffrey Wurgler方程,分别对贷款在产业间、地区间和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内各产业间的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接着,本章采用GMM估计从金融制度环境变迁、货币政策变化、市场化进程和金融结构变化四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贷款对价值创造能力高的产业表现出了较高的敏感性,对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表现出了较高敏感性,但省际间效率差别较大,且缺乏规律性;31个省(市、区)内各产业产值的增长并没有对贷款形成有效吸引,贷款总体配置效率较低,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是以贷款投入数量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型的增长。实证分析还表明,市场化与金融制度的自由化会促进中国贷款配置效率的提高,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降低贷款的配置效率,此外,政府对银行产权和信贷的适度控制有利于改善贷款的配置效率。第7章是论文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在对前几章的分析结论进行归纳性总结的基础上,从银行的技术进步与规模控制、中国的市场化进程、金融制度改革、信贷调控、银行监管和农业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国贷款效率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