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右侧上肢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通过交叉迁移对左侧上肢的力量素质的影响。意义:研究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会造成多大程度失衡,为肌肉平衡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肢体一侧受伤期的训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实验对象为40名无训练经验的男大学生,利手为右手,随机分为上臂围度组、爆发力组、最大力量组、肌肉耐力组,对右侧上肢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每组进行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最后测试左侧上肢的力量素质的变化。结果:(1)训练侧上肢以四种强度训练后,非训练侧上肢的围度均没有变化。(2)非训练侧上肢爆发力增长3.93%~4.03%,最大力量增长5.15%~5.93%,肌肉耐力增长8.25%~9.26%。(3)左右上肢同一组强度比较下,非训练侧上肢增长幅度约为训练侧上肢的60%。结论:1)实验后,训练侧上肢力量素质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肌肉耐力,其次为最大力量与爆发力(幅度基本一致),训练侧上臂围度会因为训练强度的不同而增加幅度不同。(2)实验后,非训练侧上肢力量素质提高幅度最大的都是肌肉耐力,其次是最大力量,最后是爆发力,而围度几乎没有任何变化。(3)从增长幅度来看,非优势侧增长幅度占优势侧的52.34%至70.36%,说明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会存在比较大的左右失衡。(4)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项目,非优势侧上肢的力量素质也会增加,其中耐力增长最为明显。建议:(1)单侧肢体运动为主项目的运动员一定要加强非优势侧的力量训练,不但为了解决左右失衡的问题,在进行非优势侧的训练时,也会相应比例的促进优势侧的力量素质的提高。(2)单侧肢体运动为主项目的运动员进行肌肉恢复平衡训练时采用上肢围度组的强度(75%1RM)进行训练。采用上肢围度组的强度再平衡训练,不但会相应比例的提高其它力量素质,也会在形态上改善。(3)如果是单侧肢体受伤期间恢复再训练时,可采用爆发力组、最大力量组、肌肉耐力组的强度进行训练,这样既不会造成左右侧上肢围度的差值进一步增大,还不会影响其它力量素质的提高。(4)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测试最大力量、肌肉耐力时,以及制定训练负荷强度,无法采用更精确的仪器,尽管本实验采用大的实验样本以试图以减小误差,但是实验结果可能依旧会存在一定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