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非农化的规模日益扩大,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然而,农用地的适度非农化不仅无损于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反,农用地的过度转移则是不利的。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曾指出,目前中国人均耕地仅有一点四三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用地日益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尽快展开对土地非农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该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以及土地非农化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同时,对我国土地非农化产生、存在及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方面作用力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对全国1979——1995年年末耕地面积余额与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总人口等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城市化对我国的耕地面积变动影响最大,是土地非农化的首要因素。但是,国外相关发展经验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耕地减少幅度应呈现一种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变化态势。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切不可因噎废食,经济要发展,城市化的道路还要继续走下去,与此同时,关系国计民生的耕地保护问题也要提上日程,这样就存在一个看似不可调和矛盾,然而依据马克思的矛盾论,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达到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同步发展。除此以外,政府还应该在借鉴国外及台湾省的调控土地非农化的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土地非农化进行全方位调控,从抑制总人口的继续增加,到建立、健全各种法律、法规,直到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减缓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化的速度,并在有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对城市用地的挖潜节约,来达到其用地的自力更生。 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同时还采用了博奕论中的相关分析法以及计量经济学中的回归分析法,在第五章中则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国家间土地非农化调控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