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曲谱,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牡丹亭》演唱形式和舞台表演的重要文献资料。《牡丹亭》曲谱,包括音乐谱和格律谱两种,其中音乐谱大多是工尺谱。《牡丹亭》曲谱有单支曲牌、全本(或专集)曲谱、散出三种流传形式,其中散出曲谱数量最多。明末到清中期的《牡丹亭》曲谱多以格律谱为主,所收《牡丹亭》曲牌数量较少,多出自改本,且多为对前人的摘抄因袭,大都价值不高。清中后期出现《牡丹亭》曲谱多为工尺谱,这类曲谱又分清宫和戏宫两大系统,前者以《纳书楹牡丹亭全谱》为代表,后者以《牡丹亭曲谱》为代表。本文对全部《牡丹亭》曲谱进行辑录,并以明末到民国年间的《牡丹亭》工尺曲谱为主要研究对象,考证这一时期的《牡丹亭》工尺谱版本形式特征和梳理曲谱源流系统。本文第1章主要对《牡丹亭》曲谱进行简要介绍论述。第2章对明末至民国年间的《牡丹亭》曲谱进行全面辑录,全本曲谱4种;散出曲谱72种,其中标注工尺谱的身段谱1种;辑录单支曲牌曲谱9种,共收录曲牌185支;另有其它典籍著录散出《牡丹亭》曲谱27种,主要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为主,该馆未许外人寓目,无法查阅。第3章在辑录的曲谱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曲谱版本研究。通过4种全本曲谱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作为较早的两个全本曲谱,冯起凤《吟香堂牡丹亭曲谱》和叶堂《纳书楹牡丹亭全谱》互有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曲谱来源,也都同时吸收了当时舞台演出谱的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当时《牡丹亭》演唱和演出非常盛行,不同曲师在曲谱的编订上的有着自己艺术创造和借鉴来源也不尽相同。另两种全本,殷溎深的《牡丹亭曲谱》和编者不明的《牡丹亭还魂记采珍》多从叶氏曲谱取资借鉴,其中《采珍》更多继承了叶氏曲谱的成果、经验,而殷氏曲谱在叶氏的基础上更多参照舞台演出谱,成为清末戏宫谱的典型。两者都从叶氏裔作借鉴,又参照不同的曲谱来源,呈现出同中有异的曲谱特征。辑录的72种散出工尺谱,分为清宫谱和戏宫谱两大系统。以《纳书楹牡丹亭全谱》和《牡丹亭曲谱》为全本代表与散出曲谱对比,得出结论:《旧抄本曲谱》、《清抄本曲谱》、《阳春白雪曲谱》、《自怡轩曲谱》等曲谱为叶氏清宫系统;《昆曲大全》、《昆剧手抄剧本百种》等曲谱为殷氏戏宫谱一系。从《遏云阁牡丹亭曲谱》始,到民国年间,《牡丹亭》曲谱的清宫系统和戏宫系统出现合流之势,代表作是《集成曲谱》,集清宫与戏宫于一体。第4章讨论《牡丹亭》曲谱文献价值。《牡丹亭》曲谱是后世对明末到民国年间《牡丹亭》及昆曲演唱、舞台表演、曲谱编定等进行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抄本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曲谱版本研究资料。本文旨在对明末到民国年间,现存所有的《牡丹亭》的曲谱文献进行全面的辑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综合运用文学、音乐、文献的知识对《牡丹亭》曲谱的版本源流系统进行考证梳理,以期为《牡丹亭》和昆曲音乐的研究提供相关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