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教育始终肩负着继承和传播文化的使命,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村初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教师支撑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但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这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损害。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选取部分农村初中教师调查,以求了解农村初中教师的真实状态,并分析造成的原因,思考缓解策略。研究农村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助推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地分析农村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期望调查结果能为缓解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教师版职业倦怠量表(MBI-ES)、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180名Q县农村初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6名农村初中教师或学校领导进行访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其中情感耗竭程度较高,低成就感程度较低,去个性化程度稍高;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月收入、职称对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性差异;男教师情绪耗竭程度显著高于女教师,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感知到的低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在教龄方面,不同阶段的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教龄少于5年的教师平均水平最低,教龄在20年以下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情绪耗竭程度升高,其中16-20年教龄的教师情绪耗竭平均水平最高,20年以上教龄水平稍低于16-20年教龄水平,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本研究认为,要缓解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需从以下几方面做相应的改进:推进寄宿制教育改革,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尽早明确惩戒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建立面向教师的心理咨询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实行人本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为教师“减负”,让教师回归教学本身;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引导合理的社会期望,减少农村教师压力;探索教师跨区域流动机制消除体制性障碍;教师在职前建立合理期望,学会自我调整工作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教师的差异性还需要关注资深教师,重塑工作热情和使命感;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实行分类管理。
本研究旨在深入地分析农村初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期望调查结果能为缓解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教师版职业倦怠量表(MBI-ES)、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180名Q县农村初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6名农村初中教师或学校领导进行访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并不严重,其中情感耗竭程度较高,低成就感程度较低,去个性化程度稍高;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月收入、职称对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性差异;男教师情绪耗竭程度显著高于女教师,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感知到的低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在教龄方面,不同阶段的教师在情绪耗竭维度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教龄少于5年的教师平均水平最低,教龄在20年以下的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情绪耗竭程度升高,其中16-20年教龄的教师情绪耗竭平均水平最高,20年以上教龄水平稍低于16-20年教龄水平,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本研究认为,要缓解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倦怠,需从以下几方面做相应的改进:推进寄宿制教育改革,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尽早明确惩戒权,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建立面向教师的心理咨询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实行人本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为教师“减负”,让教师回归教学本身;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高农村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引导合理的社会期望,减少农村教师压力;探索教师跨区域流动机制消除体制性障碍;教师在职前建立合理期望,学会自我调整工作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针对教师的差异性还需要关注资深教师,重塑工作热情和使命感;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实行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