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Ⅵ)是污染场地中常见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我国曾有多处铬渣堆存区域,由于Cr(Ⅵ)具有迁移性强、毒性大等特点,铬渣堆存区内已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存在较大风险。目前我国已开展了铬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由于缺少Cr(Ⅵ)在不同土壤和含水层中迁移转化的关键参数,仍存在污染范围调查不清、污染风险预测不准、修复技术难以推广等问题。为实现对铬污染场地的科学监管,需要系统了解铬在土壤和地下水中吸附和迁移机制。本文着重研究了Cr(Ⅵ)土壤中的吸附和迁移特征,主要包括:(1)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Cr(Ⅵ)在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建立分配系数(Kd)的预测模型;(2)通过土柱淋滤实验研究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特征,获取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和阻滞因子参数。本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国内外Cr(Ⅵ)吸附和迁移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影响土壤中Cr(Ⅵ)吸附和迁移的主要参数,包括pH、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类型、铁、锰、铝氧化物等。(2)采集我国典型的13种土壤样品,分析测试了pH、土壤粒径、理化性质等参数。(3)开展了13种土壤对Cr(Ⅵ)的吸附实验,利用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对Cr(Ⅵ)的吸附特征进行统计拟合。计算了不同土壤中Cr(Ⅵ)的最大吸附量及Cr(Ⅵ)的分配系数,不同土壤中Cr(Ⅵ)的最大吸附量与分配系数大小基本满足:红壤>黑土>水稻土>潮土。(4)通过土壤参数与Cr(Ⅵ)分配系数(Kd)的相关性分析,识别出影响土壤中Cr(Ⅵ)分配系数的关键参数为pH、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游离铁(Fed)、游离锰(Mnd)。利用SPSS软件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Kd的预测模型:Kd=1.98-0.4pH-0.14SOM+0.26CEC-0.007Clay+3.3×10-4Fed-0.007Mnd(pH>7)Log Kd=-0.82-1.2pH+3.94×10-4SOM+0.04Mnd(pH<7)(5)通过土柱淋滤实验,获取了北京褐潮土、山东潮土、陕西黄土、黑龙江黑土等典型土壤中Cr(Ⅵ)迁移的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和阻滞因子等关键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类型土壤中Cr(Ⅵ)的吸附和迁移特征差别显著。本文建立的不同土壤中Cr(Ⅵ)的Kd预测方程及获取的最大吸附量、弥散系数和阻滞因子等参数值,可为我国污染场地监管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