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代理问题——基于现金股利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1gwe52r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呈现出的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异象”,中国证监会自2001年起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和分红有关的监管政策即所谓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受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影响,我国进行现金分红的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在2001年已经达到57.59%,在2011年至2015年间更是维持在 70%以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发放现金股利来回馈投资者。
  针对现金股利的发放所产生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从代理问题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缓解由于管理者不合理使用多余的自由现金流量带来的代理问题,主要代表性理论是“自由现金流”假说;另一类是现金股利作为公司管理者等内部人攫取私人利益的途径,主要代表性理论是“利益输送”假说。为了缓解代理问题,国内外学者从机构投资者角度出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机构投资者会迫使公司增加现金股利的发放力度来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以期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后续融资时将会接受外部市场的监督,从而降低机构投资者的监督成本以及代理成本;此外,机构投资者还能够通过退出威胁来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对公司的监督治理作用(Zeckhauser,R.J.,Pound,J.,1990;吴世农,2007年)。
  我国资本市场上大量个人投资者的存在使得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由于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优势和专业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资本市场,避免其剧烈波动,并且能够在对公司的监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自 2000 年证监会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机构投资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QFII、券商、保险公司、财务公司、企业年金、信托公司以及一般法人等在内的各类机构投资者共存的局面。得益于相关监管政策的实施,有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比例从2001年开始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达到100%,即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机构投资者进行持股。
  那么,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能有效缓解存在于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吗?基于此,本文从现金股利视角出发,选取了2005年至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将机构投资者按照与被投资公司的商业联系程度和是否具有退出威胁分为独立性机构投资者和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其持股比例分别用MF和SFI表示,以此来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代理问题的解释力度。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后,本文提出了三个待检验假设,并建立相应的面板回归模型和Logit回归模型分别对三个待检验假设进行验证。
  待检验假设H1: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变化将会对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非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变化对于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没有很强的解释力度。
  待检验假设H2: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通过对现金股利支付的影响能够缓解代理问题,而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通过对现金股利支付的影响,对代理问题没有很强的解释力度。
  待检验假设H3:针对国有企业,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其代理问题的解释力度更大,而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其代理问题解释力度不是很强;在非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对代理问题的解释力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为了研究机构投资者异质性通过现金股利发放对代理问题的解释力度,借鉴相关文献的方法,本文构建了两个阶段的回归模型。第一阶段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解释变量,以现金股利支付率和支付意愿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回归结果的拟合值为解释变量,以代理成本的衡量指标销售管理费用率和资产周转率为被解释变量,分析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对代理问题的解释力度。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无论是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还是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能通过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来显著降低管理费用率,从而降低由于管理者在职消费等原因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并且都能通过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来显著提高资产周转率,从而降低由于管理者不作为以及投资效率低下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异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代理问题的解释力度并无显著差异,都能降低代理成本,缓解代理问题。
  在国有企业中,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以及支付水平也越高;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无论是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还是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能通过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来显著降低管理费用率,并且都能够提高资产周转率,从而降低由于管理者不作为以及投资效率低下所带来的代理成本。
  在非国有企业中,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可能性以及支付水平也越高;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反而越低,而与现金股利支付意愿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无论是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还是非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都能通过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来显著降低管理费用率,从而降低由于管理者不作为所带来的代理成本,但是均不能过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的影响来对资产周转率产生显著地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在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独立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能够更好地缓解代理问题;而在非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代理问题的缓解作用不具有稳健性。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进行积极探索,是推动农村的经济实现全面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对于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传统建筑业存在的劳动生产率低、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隐患多、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亟待改变。装配式建筑作为重要的建造方式,成为传统建筑行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2016年以来,一系列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支持政策相继出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热潮。郑州市也因地制宜出台了装配式
当前,在政府的公共决策中,健全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利益诉求,让有关“三农”的政策法规更加贴近实际、精准有效、利于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作。  首先,本文对研究主体“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明确,对政府公共决策中涉及的农民利益及其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城乡规划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权威性,在日常的决策中很少去了解其它利益主体(公众和第三方机构)的意愿及诉求,其它利益主体也很难针对决策提出自己的看法,造成在城乡规划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性的缺乏,进而导致城乡规划治理偏离人民的需要,造成绝大部分地区的城乡规划治理难以
学位
习总书记在重大会议当中曾多次提到,应当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社会公平性,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结构,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而作为最后的安全感,有着怎样的内涵?保障“安全”,有哪些难点?充实“安全”,该如何着手?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显示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
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近,我国各级政府一方面加大了精准扶贫工作力度,严格按照现行脱贫标准确,保我国所有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如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帮扶贫困群体实现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持续改善、防止返贫等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和扶贫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发展产
学位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而公民意识是人现代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政治、文化方面的正式制度要素与人的公民意识的非正式性要素的契合,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呈现内在自觉、动态整合的非单一性的总体性进程。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们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缺乏已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之一。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应该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新时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增长将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往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快于人口增长率所带来的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市蔓延存在显著差异。长江经济带作为新时代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连贯着中国的东中西,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本文以长江经
学位
目前,调研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获取公司特质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噪音等问题,导致公司信息难以融入股价,股价同步性较高,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而机构投资者通过调研能够减少市场噪音并促进信息融入股价。国内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调研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直接研究较少,更多关注分析师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机构投资者调研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期丰富相关领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传统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股票价格能够消化市场中的公开信息以及非公开信息,想要长期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还是在我国这种新兴金融市场中,学者们屡次发现各种有悖市场有效性的异象,本文研究的就是众多异象中的一种:盈余公告效应。对盈余公告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试图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套利风险等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