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帖学作为对以二王为代表的法帖的源流优劣研究,以及书迹真假的学问,同时也指崇尚南北朝以降法帖的书法流派。究其起源,帖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后经篆、隶、章草等书体发展演变而来,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在王羲之手里达到了完善成熟,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一直影响至元、明、清书坛。清末帖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本文以清末帖学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相比于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人们更多关注金石考据学、碑学的发展及碑学大家的研究,而对帖学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建的《晚清帖学研究》,其他如孙学峰的《“碑学”、“帖学”的书法史叙述理路研究》与《论晚清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只是部分涉及帖学。本文以清代末期帖学发展历史为主线,通过对清末相关书论、书家作品及刻帖资料的整理考据,对当时帖学发展脉络进行一系列客观的阐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碑学兴起掩盖帖学发展这一现象,澄清历史真相;以相关书学理论结合清末书家的书法实践以及对他们书风的探究,从帖学的发展态势、帖学观念、刻帖的发展、帖学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对相关历史及理论进行枯燥的阐述,而是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清末帖学研究。本文的创新点是以历史角度与审美角度相结合,通过清末帖学书法流派及书家创作风格,研究清末帖学发展脉络,突出其对国内外书法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清末帖学发展状况,阐述清末帖学并未如康有为所言“帖学大坏”的论断,康有为等人鼓吹的碑学在此时期只是占据书学主流,其虽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使帖学被取代或消亡,帖学仍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展并影响着时代审美的走向,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帖学终将回归正统,占据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