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帖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帖学作为对以二王为代表的法帖的源流优劣研究,以及书迹真假的学问,同时也指崇尚南北朝以降法帖的书法流派。究其起源,帖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后经篆、隶、章草等书体发展演变而来,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在王羲之手里达到了完善成熟,其发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上,一直影响至元、明、清书坛。清末帖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本文以清末帖学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相比于同时代的书法艺术,人们更多关注金石考据学、碑学的发展及碑学大家的研究,而对帖学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曹建的《晚清帖学研究》,其他如孙学峰的《“碑学”、“帖学”的书法史叙述理路研究》与《论晚清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及其实践》等文章只是部分涉及帖学。本文以清代末期帖学发展历史为主线,通过对清末相关书论、书家作品及刻帖资料的整理考据,对当时帖学发展脉络进行一系列客观的阐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碑学兴起掩盖帖学发展这一现象,澄清历史真相;以相关书学理论结合清末书家的书法实践以及对他们书风的探究,从帖学的发展态势、帖学观念、刻帖的发展、帖学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不同于其他文章对相关历史及理论进行枯燥的阐述,而是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清末帖学研究。本文的创新点是以历史角度与审美角度相结合,通过清末帖学书法流派及书家创作风格,研究清末帖学发展脉络,突出其对国内外书法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还原一个较为真实的清末帖学发展状况,阐述清末帖学并未如康有为所言“帖学大坏”的论断,康有为等人鼓吹的碑学在此时期只是占据书学主流,其虽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使帖学被取代或消亡,帖学仍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发展并影响着时代审美的走向,随着人们审美趣味的改变,帖学终将回归正统,占据主流。
其他文献
"项目学习"指的是基于具体的学习项目,学习者对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充分选择和利用,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不断思考,最终获得系统性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的一种学习。
1787年美国宪法在强化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为防止行政或立法部门权力专横而导致暴政,又实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个部门分权与互相制衡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变迁,美国分权体制不断发生演
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学中数显了一系列新的难题,如何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怎样有效地改变高中历史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未来的教学中得
近年来,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中国,陶瓷电子商务也成了电子商务市场的一部分,在消费者网络消费陶瓷的同时,又有计算机技术在应用。本文简单地阐述计算机技术与陶瓷电子商务的
“学前双语教育”是幼儿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针对云南省一些地区幼儿园开展“学前双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宗旨及目标定位、幼儿阶段为什么开展“
在当前媒介市场已经初步饱和的情况下,报纸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首要的功能就是沟通情况,提供信息。但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报纸同质化竞争的加剧
<正> 枚乘的赋,传下来的有三篇:《七发》(《文选》卷三十四)、《梁王菟园赋》(《古文苑》卷三,又见《艺文类聚》卷六十五)、《忘忧馆柳赋》((古文苑》卷三,又见《西京杂记》
期刊
薤白配剂是以薤白、全瓜蒌、半夏等为基本药物,组成具有独特作用的一类方剂。其脉法之“阳微阴弦”宜理解为“浮取脉微”、“沉取脉弦”。舌象指征应为浊腻或厚腻苔,苔底白或灰
在沥青路面工程中,玄武岩作为粗集料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辉绿岩的使用相对较少。通过性能比较及试验路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用辉绿岩代替玄武岩,有利于解决料源问题,既可以降
城郊型县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应以集中城市化为核心,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应推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村新型工业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