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区公示语是国际游客了解旅游景区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目前不少国内重点景区的双语公示语总体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错误,导致了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的产生。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功能主义理论对普陀山这个有代表性的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整体性指导意义以及景区公示语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既定功能。功能主义提出了“罢黜”原文的口号,认为原文仅仅成为信息来源之一,而应予以足够关注的却是情景与文化语境、翻译目的、译者、译语受众、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动态关系等要素。据此,景区公示语翻译应以实现传递实用信息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为目的,译者在明确译文功能和将源语文本译成符合目的语文化语境的文本时应以旅游者为取向,以翻译目的为导向。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译者误解翻译目的和目的语文本受众,导致对原文信息进行任意或不合乎情理的删、减、增、改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整体再梳理的基础上,作者首先讨论了译者被赋予的权利和对译者的限制因素,合理采用各种策略及方法,实现景区公示语跨文化翻译的目的;其次选取了普陀山景区的公示语作为案例研究,从功能主义视角分析现有译文的问题和错误,并提出重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研究证明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景区公示语翻译整体研究的可行性,而与此同时还应结合景点解说的标准、平行文本分析和基于外国游客的实证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景区公示语的跨文化交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