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景区公示语英译整体研究——以普陀山景区公示语英译实践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区公示语是国际游客了解旅游景区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目前不少国内重点景区的双语公示语总体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错误,导致了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的产生。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功能主义理论对普陀山这个有代表性的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整体性指导意义以及景区公示语如何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既定功能。功能主义提出了“罢黜”原文的口号,认为原文仅仅成为信息来源之一,而应予以足够关注的却是情景与文化语境、翻译目的、译者、译语受众、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动态关系等要素。据此,景区公示语翻译应以实现传递实用信息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为目的,译者在明确译文功能和将源语文本译成符合目的语文化语境的文本时应以旅游者为取向,以翻译目的为导向。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译者误解翻译目的和目的语文本受众,导致对原文信息进行任意或不合乎情理的删、减、增、改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整体再梳理的基础上,作者首先讨论了译者被赋予的权利和对译者的限制因素,合理采用各种策略及方法,实现景区公示语跨文化翻译的目的;其次选取了普陀山景区的公示语作为案例研究,从功能主义视角分析现有译文的问题和错误,并提出重译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研究证明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景区公示语翻译整体研究的可行性,而与此同时还应结合景点解说的标准、平行文本分析和基于外国游客的实证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景区公示语的跨文化交流功能。
其他文献
J. M.库切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在两获布克文学奖桂冠后,库切于2003年摘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涉及多重主题,叙事形式亦是独特新颖。2009年,库切的最新小说《夏日》得以出版
作为战后第一位获得芥川奖的作家,中上健次在日本文坛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自然不断遭受破坏,面对自身创作源泉的“路地”难以逃脱从这个世界消失的命
经典范畴理论基于先验猜测,多流于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与人类认知存在众多不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学理基础,原型理论清算了先前理论中大量形而上学的概念,为范畴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艾丽丝·沃克的第一部小说《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生动地演绎了科普兰一家三代人格兰奇,布朗菲尔德,露丝获得生存完整的抗争。本文试图提出并展开这样一个问题,即深陷于
1986年,沃尔·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成为第一个非洲膺获者同时也是首位登上斯德哥尔摩皇家颁奖台的黑人。他的获奖成为了黑非洲文化和尼日利亚的民族文学已经走向世界
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爱德华时代的著名小说家。他有着多年航海的经历,喜欢以大海和丛林为创作背景,探讨帝国主义时代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危机。《间谍》是康拉德第一部以大都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