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耕地是我国重要的耕地资源,其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7.5%;然而坡耕地又是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其年流失量占到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30%。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坡耕地是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水、土、肥的大量损失,致使土地日益瘠薄,生产力严重下降,从而威胁区域的粮食和生态安全。四川盆地中部以丘陵主体地貌,惯称川中丘陵区,其面积为6.58万km2,占四川盆地总面积近50%,是四川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但同样也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四川境内难利用的土地比例大,后备耕地资源严重匮乏,因此保护好川中丘陵区坡耕地资源,并通过遏制水土流失维持地力稳定是区域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及社会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战略,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及治理对策的研究无疑是该战略实施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利用2005年GIS数据作为信息源,以川中丘陵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叠加综合分析方法,并结合模拟人工降雨试验与定位观测,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资源及其分布、川中丘陵区坡耕地侵蚀现状、不同坡度、降雨强度和耕作方式下坡耕地的径流和产沙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的土壤侵蚀规律,并结合引起区域土壤侵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分析,提出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治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利用影像叠加的GIS分析得出,川中丘陵区耕地面积1,840,340hm2,占区内总面积的27.98%。其中,平坡耕地613,934hm2;大于3°坡耕地面积1,226,406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6.64%;坡耕地中主要以缓坡耕地(3-8°)和漫坡耕地(8-15°)为主,分别达579,396hm2和443,934hm2,占坡耕地面积的47.24%和36.20%;急坡耕地180,236hm2。截至2005年25°以上的坡耕地有22,841hm2。(2)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主要以微度、中度侵蚀为主,侵蚀面积分别达450,896 hm2和437,799hm2,分别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6.77%和35.70%;其次是轻度侵蚀,面积达224,330hm2,占坡耕地总面积的18.29%;强度、极强、剧烈侵蚀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这3种强度的侵蚀面积总计113,380hm2,占坡耕地总面积的9.23%。(3)在平作裸地、花生农地、顺坡垄作油菜地上,初始产流时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大于5°坡面上,坡度对起始产流时间的影响不明显,不同耕作方式上初始产流时间大小排序为:平作裸地>中耕花生农地>不中耕花生农地>顺坡垄作油菜,这说明顺坡垄作更容易有利于坡面产流。在不同降雨强度下中耕对初始产流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效果,滞后效果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减弱。(4)坡耕地稳定含沙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含沙量的大小为:平作裸地>顺坡垄作油菜>平作花生农地。不同坡度和雨强条件下中耕可以增加径流的含沙量,最高可以达到230%,且雨强越大这种作用越明显。(5)有作物覆盖的花生农地与顺坡垄作油菜地上的侵蚀率要远小于裸地上的侵蚀率。在相同的降雨、坡度条件下,平作裸地侵蚀率可以高达1300g/min,而平作花生农地和顺坡垄作油菜侵蚀率仅为230g/min和270g/min。由此可知,增加地表覆盖和控制裸露面积是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简单而有效的方法。(6)结合川中丘陵区坡耕地资源现状、土壤侵蚀现状,提出在川中丘陵区北部治理应以植物措施配合小型水土保持工程为主;中部应以坡改梯为主,结合工程技术措施配套建立完善的坡面排水、蓄水、引水等农田水利工程;在全区上合理提高坡耕地覆盖,合理利用秸秆,结合有机肥的使用加强坡耕地质量建设和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