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统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表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而刑事案件的法律裁判要求法院经过严格的诉讼程序,对事实的法律性质认定,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公正的法律评价,从而,维护中国法制的稳定与统一。然而,“同案不同判”、“冤假错案”现象是当前司法践中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严重损害着司法的权威性,削弱了司法的公信力。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不断地进行司法改革。2005年,人民法院的“二五改革纲要”提出建立案例指导制度,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布了《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一批指导性案例。因此,逐步改变现有的成文法固有的弊端,能够约束法官准确地适用法律规范,统一司法尺度。随着指导案例3号、4号的公布,中国刑事指导案例终于从理论创制到制度构建的转变。指导案例中的裁判要点的细则化为以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一种司法指导,也为当事人的司法预期提供了可能性,推动着刑事司法在实体方面和程序方面的不断完善。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指导案例3号潘玉梅、陈宁受贿案,指导案例4号王志才故意杀人案的全面分析,从中得出中国指导性案例的自身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介绍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础,从而对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进行界定。同时,全面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在判例选编程序,研判指导性案例的合法性,并发现案例指导制度存在若干问题,比如:指导性案例的创制权垄断性、案例来源的审级非序化。第三部分,通过对两大法系判例制度的研究,从中比较中国刑事案例指导制度之异同。即使同属于普通法系的英国和美国,其判例法制度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尤其以最高法院的判例选编差异性最为明显。第四部分,针对第二部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理性分析,进而既可以解决现有的制度实际中的矛盾,也可以为案例指导制度的真正运行提供一定的思路。因此,指导性案例实现从制度层面向司法实践方面的转变。由于案例指导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现有案例指导制度为研究对象,并没有侧重于案例指导制度本身性质、涵义的理论探讨。若从法律功能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现有的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机制,理顺此项制度的创建思路,不断地完善现有的制度,通过案例来指导促进司法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