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脊索瘤是一种罕见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其中约39%位于颅底。手术切除在其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颅底脊索瘤邻近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手术几乎不能完全切除病变,并且单纯手术后复发的水平较高。目前有大量的证据表明颅底脊索瘤的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对其局部控制有一定效果,即使脊索瘤完全切除后,瘤床的辅助放疗对预防其局部复发也有一定的帮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对病变进行精确的三维定位,与传统放射治疗方式相比较,最大限度的避免周围的组织结构损伤,对于颅底脊索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立体定向放疗外科依据其放射源及射线的不同衍生出X刀、射波刀、伽玛刀等不同类型,各类型具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伽玛刀以钴60为放射源产生伽马射线,在立体定向技术的精确定位下,将大剂量伽玛射线细束集中照射于预选靶点,由于靶点区域放射剂量场梯度极大,既达到靶点的总剂量是致死量,又可使靶点周围组织不受放射线的损害,并且比传统的X射线具有更大的放射生物学效应。目前国内外已有报道表明脊索瘤术后辅助以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颅底脊索瘤体积的大小、肿瘤周围重要的组织结构、患者耐受程度是伽玛刀治疗的重要限制因素。为此,对于体积较大、周围毗邻重要结构或不能耐受大剂量治疗的患者,我们采取了分次照射技术。其中,肿瘤的分次照射技术可以明显减小放疗相关水肿的范围,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但目前国内外没有关于颅底脊索瘤术后伽玛刀分次照射的疗效的研究。为此,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伽玛刀单次治疗与伽玛刀分次治疗的控制率,放疗并发症以及患者的最终预后进行比较,分析伽玛刀分次治疗的治疗效果,探讨伽玛刀分次治疗技术对颅底脊索瘤术后辅助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从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成都三六三医院头部伽玛刀治疗中心行伽玛刀治疗的颅底脊索瘤的患者。纳入标准:①伽玛刀治疗前均已行开颅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底脊索瘤的患者;②伽玛刀治疗前未进行化疗的患者;③伽玛刀治疗前未进行放疗的患者;④肿瘤均位于颅底;⑤无放疗禁忌症。排除标准:①同时并发其他的恶性肿瘤的患者;②患者随访资料不完整。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是否行伽马刀分次治疗分为两组-单次治疗组和分次治疗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单次治疗组和分次治疗组在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来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后残留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治疗周边剂量及治疗方法(单次或分次)生存相关因素,以P<0.05视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颅底脊索瘤患者37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54.05%),女性患者17例(45.95%)。年龄从27-71岁,平均年龄48.73岁,随访时间12-60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3月。进行伽玛刀单次照射治疗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伽玛刀单次照射组周边剂量平均为13.80Gy(10-15Gy)。伽玛刀分次治疗组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伽玛刀分次治疗组周边剂量平均为9.71Gy(8-11Gy),分为2-3次照射,间隔时间为3-6月。单次治疗组与分次治疗组在肿瘤控制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7,P=0.746>0.05)。单次治疗组与分次治疗组在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1.884,P=0.246>0.05)。而对于周边剂量而言,周边剂量越大,肿瘤的控制率就越好(X2=8.663,P=0.003<0.05)。而在Cox回归模型中,6个候选因素: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与患者预后没有相关性,而肿瘤术后残留大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39<0.05);治疗周边剂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36<0.05);治疗方法(单次与分次)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0.048<0.05)。结论:伽玛刀单次治疗手术后颅底脊索瘤与分次治疗术后颅底脊索瘤,对颅底脊索瘤的局部控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放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生存率方面,术后颅底脊索瘤分次治疗技术术优于单次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