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329例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征及部分相关检验结果,总结各型HSP的特点;通过对比各初诊类型HSP、HSP患儿与健康儿童、紫癜型肾炎(HSPN)患儿与无肾损害HSP之间的结果,阐明各项检查结果对于病情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4.1月至2017.12月于我院初诊为HSP的住院患儿共329例的临床资料、检查结果及随访情况,总结HSP发病的诱因及首发症状,统计分析各型HSP在临床上检验结果及最终出现肾损害的差异,对比62例健康儿童阐明相关检查在HSP中意义;通过对比无肾损害组与HSPN组的检查结果,阐明血液检查及尿系列蛋白五项等检查指标在HSPN中的诊断意义。结果HSP起病年龄在1-15岁不等,男女比例1.208:1,秋冬季发病为主(69.3%),平均年龄7.0±2.3岁。感染(46.50%)是主要的发病诱因,其次是过敏(7.90%)和运动因素等(1.52%)。首发症状以皮疹为主(90.88%),其次为关节症状(5.47%)及腹部症状(3.65%)。皮疹多数首次发现于双下肢,其次为臀部及躯干部、双上肢、双手及足背部、会阴部及颜面部,会阴部皮疹易合并神经粘液性水肿,皮疹的初发与复发部位之间无明显关联。伴随症状是临床上分型的主要依据,腹型患儿以阵发性腹痛症状为主,未发现有肠穿孔、肠梗阻的发生,关节型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均未遗留有关节损害,单纯型患儿出现肾功能损害比例最低、混合型最高。统计发现WBC、PLT、Hb、ASO、ESR、CRP、IgG、IgM检测结果在HSP组与健康对照组、各类型紫癜之间、HSPN组与无肾损害的HSP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上述检查对于病情的判断无特殊意义;IgA、补体C3及D二聚体(D-D)水平在HSP组患儿较健康组高(P<0.05),在混合型紫癜组较其他类型组高(P<0.05)并且在HSPN组患儿中较无肾损害组升高(P<0.05),说明上述三项可以作为HSP发生、发展的监测对象,同时是发生肾损害的危险指标,需重点监测。HSP出现肾脏损害发生率为10.94%,且多数发生在6周内(94.44%)。尿系列蛋白检查中尿免疫球蛋白IgG(UIg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NAG)及转铁蛋白(UTRF)水平在HSPN组较HSP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作为早期发现肾损害的意义较尿β2微球蛋白(U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更大。结论感染是HSP发病的主要诱因;单纯型紫癜出现肾功能损害比例最低、混合型最高。血检中IgA、C3、D-D水平升高对于HSP的发生、病情发展更有诊断意义,同时也是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重点监测对象。HSPN患儿尿系列蛋白检查以UIgG、NAG、UTRF的升高更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