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业务最早起源于美国,是20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创新之一。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房利美、房地美危机使得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银行甚至整个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很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这一新型的金融工具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渠道并不像最初被设计时那样单一,而是受到交易对象、交易过程、交易制度等各种制约,导致最终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方向具有诸多不确定性。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出较为统一的结论。我国自2005年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来,经历了2008-2011年的停滞期,2012年重新启动。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资产证券化业务无疑是银行系统进行业务创新,提升自身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的积极探索。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路径,并运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面板数据进行系统地检验。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风险的影响。理论层面首先介绍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运行机制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现状。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降低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隔离与转移风险,丰富资产管理方式,提高融资能力,释放监管成本;增加风险的因素主要在于受到制度制约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种类限制、风险自留监管机制限制以及持续经营过程中造成的隐性担保、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为了验证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实践中对其风险影响的综合效应,利用我国63家银行2012-2016年的数据进行全样本实证检验,并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异质性,将银行按照规模、贷款增速和收益率进行分组研究。最后使用GMM模型以及更换被解释变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不良贷款率成正比,与流动性比率成反比。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活动现阶段增加银行风险的因素要强于降低银行风险的因素。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规模较大、贷款增速和盈利水平较高的银行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会更加显著的增加其风险水平。最后,针对本文所关注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快证券化基础产品创新,推进不良贷款证券化。第二,改进和完善银行风险监管指标,协调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关系。第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市场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