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发展品牌农业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小农户经营风险、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要支持农业品牌的建设,尤其是2017年首次提出要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各地积极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实践探索。
  农产品品牌分为农产品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两大类,由于农业的地域性特点明显,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尤显重要。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较兄弟省份差距明显,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尚未发挥。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仍旧面临总量少、综合实力弱、区域与企业品牌互动效应差、支持力度不够、维护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围绕现有问题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深入研究,对破解河北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困境、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应用经济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品牌战略管理理论、俱乐部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采用多项研究方法,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研究对象,开展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
  第一,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势头好,但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第二,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法对河北省万全鲜食玉米、鸡泽辣椒、威县梨果、迁西板栗、平泉食用菌5个案例进行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主体支撑、资源区位、文化传承、产品支撑、产业竞争5个因素共同影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其中主体支撑因素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第三,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维护研究,在分析区域公用品牌维护困境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供给方与消费者之间行为的博弈,得出强化政府违规处罚力度、建立主体间沟通交流平台、鼓励小农户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准入门槛等均是区域公用品牌的有效的维护策略,并基于保障机制和维护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维护运行的机制。第四,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消费者评价及选择,基于河北、北京、天津三地共计1395份消费者调查问卷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列联分析独立性检验、决策树分类等多个研究方法以期从市场需求角度反向拉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结果表明市场假冒伪劣太多是制约消费者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选购的最主要原因;消费者的行为态度,来自市场的压力如销售推介、媒体宣传、出差或旅游遇到,行为控制等共同影响对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溢价支付行为与多个因素相关,决定其溢价支付首要考虑的因素为家庭月收入。第五,通过日本、法国、美国、荷兰4个国家及国内部分省份尤其是山东省、浙江省的经验做法提出对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借鉴启示。
  论文创新点主要为以下几点:第一,扎根理论多案例研究法在区域公共品牌创建机理上应用的创新,从主体支撑、资源区位、文化传承、产品支撑和产业竞争五方面构建了河北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第二,博弈论方法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主体维护策略研究上的创新,通过政府、企业、农户、消费者等多个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提出利益相关者的区域公用品牌维护行为的策略。第三,将计划行为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用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分析,并建立了决策树模型对消费者人群进行了细分。
其他文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协调城乡发展,优化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选择。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四川省201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几年的发展,从整体看城乡差异在逐步缩小,但由于省内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各异,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测度21个市(州)2012-201
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出现了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增强等新问题,相关学者提出未来我国水稻生产应适度规模经营,政府也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成都市作为四川省水稻主产区,也提出稳步提升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措施。在生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的客观条件下,如何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生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需深入思考。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基于水稻生产微观数据,探究碳排放视角下不同经营规模的水稻生产绿色
学位
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具有天然的益贫性,是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客体逐渐转向农民合作社,以合作社吸纳贫困户股权量化入社等形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扶贫资金的嵌入,对农民合作社利益联结产生了一定影响。基于此,本文在扶贫资金嵌入视角下,以四川省秦巴、乌蒙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为研究对象,着力分析农民合作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食品可追溯体系是消除食品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我国在针对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自2001年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系的监管职能未有效发挥、追溯监管机构协调性差、所包含的信息属性残缺不全等。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分析猪肉可追溯体系的市场建设情况,根据可追溯体系的事前保
学位
生猪产业在我国畜牧业中处于主体地位,其稳定发展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与规模化养殖水平均获得较快发展,但是在推动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论文基于我国畜禽污染相关环境保护政策日趋完善、环境规制逐步加强的背景下,针对养殖户(场)的行为选择进行研究。研究提出短期、长期行为选择的不同,即短期将采取粪污治理等环保
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是中国的长期历史任务,政府通过多项政策使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贫困地区往往分布于自然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交通运输系统欠发达、且多以传统农业营生的地区,因地制宜探寻、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成了缓解区域性贫困的不二选择,而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带动贫困户发展是产业扶贫的重点任务。从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扶贫来看,政府明确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一方面,要适应传统农业向产业化、企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型的经营需求,尤其是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及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革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和发展,迫切需要一批善经营、懂管理、会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复合型经营人才;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凸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具有“城乡倒置”和“未富先老”的特征,但目前政府的社会政策、老年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服务需要,尤其是农村老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同时,大批的年轻劳动力倾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而将父母留守于家乡,这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空巢老人的产生。当老龄化遭遇“空巢”现象时,空巢老人的贫困状态便突显出来,他们具有
学位
精准扶贫作为中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贫困治理创新举措,意义非常重大,其既是2020年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谋篇布局的基础工程。当前,中国的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拔寨时期,产业扶贫作为中国实施扶贫开发以来重要的扶贫策略,为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面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产业扶贫项目的进一步落地,其效果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的内卷化特征,贫困户对产业扶贫项目逐渐表
学位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阜平县作为革命老区、山区县、国家贫困县三合一重点县,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实地调查贫困现状并作出重要讲话,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的难题之一是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条件差,且土地利用效率较低。2015年国土部明确规定将阜平县作为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并同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