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存在于城市的植物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武汉市处于中国亚热带,是常绿阔叶林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其城市建设过程中,原有植被不可避免遭到的破坏,人工林逐渐代替了自然植被,植被的破碎化现象十分严重。都市残存林保存了较多的地带性特征对了解当地自然植被的组成,地带性植被的结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深入研究都市残存林为今后做城市植被的恢复具有指导作用。本文选取都市残存林里常见的樟树(Cinnamomumcamphora)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保存较好的残存近自然植物群落的研究,分析其群落组成、群落结构特征、群落类型以及物种多样性,利用潜在自然植被的相关理论,模拟武汉市区残存樟树林的物种组成及结构,建造更多类似的潜在自然植被,从而为武汉市市区樟树林植被的恢复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研究样地记录的15个样方各群落中物种的重要值,通过组间连接法,将研究区域的残存樟树群落划分为6个群丛。群丛1为樟—女贞—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Ass.Cinnamomum camphora-Ligustrum lucidu+Trachycarpus fortunei-Par athelypteris nipponica+Dryopteris fuscipes);群丛 2 为樟—女贞+棕榈—中日金星蕨+黑足鳞毛蕨(Ass.Cinnamomum camphora-Ligustrum lucid+Trachycarpus fortunei-Parathelypteris nipponica+Dryopteris fuscipes);群丛3为樟—海桐+棕榈—鸡矢藤群丛(Ass.Cinnamomum camphora-Pittosporum tobira+Trachycarpus fortunei-Pteris multifida+Semiaquilegia adoxoides);群丛4为樟+马尾松—海桐+白花龙—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Ass.Cinnamomum camphora+Pinus massoniana-Pittosporum tobira+Styrax faberi-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Dryopteris championii);群丛 5 为樟—棕榈+冬青—阔鳞鳞毛蕨群丛(Ass.Cinnamomumcamphora-Trachycarpus fortune i+Ilex chinensis-Dryopteris championii);群丛6为樟—栓皮栎—蕨群丛(Ass.Cinna momum camphora-Quercus variabilis-Pteridium aquilinum)。其中,以群丛 1:樟—女贞—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最为常见,占群丛总数的40%。从各群落不同的立地条件(如,坡向、干扰程度等),各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的来看,其群丛划分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2)本文运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不同群落类型及不同结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其中Patrick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是群丛1樟—女贞—络石+阔鳞鳞毛蕨群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多样性指数D均最高的是群丛4为樟+马尾松—海桐+白花龙—阔鳞鳞毛蕨群丛。研究区域内残存樟树群落,垂直结构上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层。就各层的多样性指数而言,多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群丛4樟+马尾松—海桐—阔鳞鳞毛蕨群丛例外,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乔木层的各指数均明显较灌木层和草本层低。这可能是由于草本层中不仅有大量草本物种,还有不少乔木及灌木的幼苗;同样的,灌木层中不仅有很多灌木物种,还包括一些乔木幼树;此外,群丛4为樟树与马尾松的混交林,阳光较充足,水热条件好,灌木层发达,林下枯枝落叶层较厚,灌木层下草本层由于光照不充足,物种较少,也可能是由于马尾松凋落物较樟树凋落物分解慢,影响了植物的萌发及生长。所以群丛4各项多样性指数与其他群落稍有不同。(3)本研究区域内15个群落共记录了 63科95属119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1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2科、83属、98种,包括双子叶植物45科、75属、86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12种。科、属的区系成分分析表明,从属的地理区系分析来看,虽然热带成分略高于温带成分,但两者的比例相差不大。武汉残存樟树群落维管束植物区系即显示出了其热带性,又显示出温带性,反映了武汉残存维管束植物区系的过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