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皮瓣术后采用负压吸引技术对促进皮瓣成活的有效性及其机理,为临床提供一种促进皮瓣术后皮瓣成活的新方法。方法:一、动物实验部分: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体重在2980克--3020克,雌雄不分,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8只:术后4小时组、术后1天组、术后3天组、术后5天组和术后7天组。在每只实验用白兔的背部两侧按长宽比为3:1的比例对称性的各制作一块矩形皮瓣,皮瓣大小为2.5㎝×7.5㎝,随机分为负压侧皮瓣和对照侧皮瓣;负压侧皮瓣给予覆盖负压吸引装置后给予用-50mm Hg负压2小时与暂停负压2小时间歇式吸引处理,对照侧皮瓣给予无菌凡士林纱布+无菌棉垫覆盖皮瓣。于术后4小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分别观察并记录各对应时间组皮瓣的瘀血发生率、瘀血面积、坏死面积等指标;对每个时间组皮瓣在其相对应实验天数给予皮瓣下组织液细菌培养,检测皮瓣下感染发生率;同时对每个时间组皮瓣在其相对应实验天数给予定点取材,通过对皮瓣标本组织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ELISA等方法,以观察和检测皮瓣标本的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微血栓形成、微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CD34标记物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定量等指标。综合上述观察和检测指标,并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从而探索皮瓣术后采用负压吸引技术对促进皮瓣成活的有效性及其机理。二、临床应用部分:我科从2015年1月开始在皮瓣术后应用负压吸引技术,因此在本研究中,将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有在皮瓣术后应用负压吸引技术方法的病例和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皮瓣术后按传统无菌敷料包扎方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一、动物实验部分:1、通过大体观察发现,除术后4小时组皮瓣未见淤血、坏死情况外,其余各实验组同组间负压侧皮瓣淤血发生率、皮瓣平均淤血面积、皮瓣平均坏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侧皮瓣;2、通过皮瓣标本组织HE染色观察发现,除术后4小时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同组间负压侧皮瓣组织细胞水肿程度、微血栓形成及微血管生成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侧皮瓣;3、从术后4小时到术后第7天,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34表达及VEGF(OD值表达计数)均呈上升趋势,除术后4小时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同组间负压侧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D34表达及VEGF(OD值表达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侧皮瓣。4、除术后4小时组和术后1天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同组间负压侧皮瓣下病原微生物检测阳性率均小于对照侧皮瓣。二、临床应用部分: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科在皮瓣术后应用负压吸引技术方法的54例病例中,共计有5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其中有4例是皮瓣瘀血原因导致皮瓣坏死,另外1例皮瓣坏死原因为皮瓣下感染;其余49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率为90.7%;本组患者皮瓣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5.91±7.38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皮瓣术后采用传统无菌敷料包扎方法的64例病例中,共计有10例病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其中有7例是皮瓣瘀血原因导致皮瓣坏死,2例皮瓣是皮瓣下感染引起,另外1例是皮瓣下积血导致皮瓣部分坏死,其余5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皮瓣完全成活率为84.3%;本组患者皮瓣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9.31±9.16天。皮瓣术后采用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患者住院天数少于皮瓣术后采用敷料包扎治疗术,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P<0.05)。结论:皮瓣术后应用负压吸引治疗减少了皮瓣静脉瘀血、皮瓣感染以及皮瓣下血肿和积液等对皮瓣成活影响的不利因素发生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负压吸引有助于改善微循环和维护自身微循环的稳定;负压吸引促进了皮瓣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进一步改善微循环和维护了微循环的稳定,从而促进了皮瓣的成活。最终提高了创面一期愈合率,缩短了皮瓣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促进术后皮瓣成活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