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系统优化及对其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洁净钢需求量的日趋增加,精炼比例不断上升,钢包工作衬耐火材料面临的服役环境日益苛刻。作为大中型钢包的内衬材料,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逐渐暴露出热震稳定性较差、容易剥落、钢包热损失大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人们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性能进行了优化,但仍然缺乏对各个组成部分系统性的优化研究。为此,本文从骨料的组成及显微结构特征分析、基质组织设计、外加剂的引入等多角度出发,借助于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组织结构进行系统优化,并对其热/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各优化组分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关键使用性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浇注料中Al-H2O反应的排气通道模型,揭示了金属铝粉的防爆裂作用机理;借助灰色关联理论建立了微气孔孔径分布与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第五应力断裂抵抗因子的相关性,研究了微气孔结构参数对其热震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从骨料显微结构角度出发,基于微孔刚玉具有大量孔径小于1μm的微气孔结构,系统研究了微孔刚玉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孔刚玉骨料加入比例的增加,浇注料的强度没有明显降低,体积密度略有下降,显气孔率增大,浇注料导热系数大幅降低。刚玉骨料中的微孔结构缓解了浇注料因热冲击引起裂纹扩展的尖端应力,有效改善了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另外,微孔刚玉中微气孔结构可降低熔渣在骨料中的渗透深度以及骨料在熔渣中溶解速率,进而提高了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抗渣侵蚀和渗透性能。从骨料组成角度出发,研究了含10 wt%左右尖晶石相的Al2O3-MA(Mg Al2O4)复相骨料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MA复相骨料表面粗糙度较板状刚玉的高,由Al2O3-MA复相骨料替代板状刚玉,浇注料吸水率增加,致密度下降,经中低温热处理后强度均有所降低。由于骨料表面较高的粗糙度有利于高温下骨料与基质之间的烧结结合效果,经1600℃热处理后,浇注料的强度得以提高。骨料浸泡抗渣实验结果表明,与板状刚玉相比,Al2O3-MA复相骨料侵蚀层中的裂纹细而少,遭受熔渣侵蚀后不易剥落。过渡层中形成CA6相和复相尖晶石,形成的CA6致密层阻挡了熔渣侵蚀,尖晶石相吸收熔渣中Fe O、Mn O等物质后,致使熔渣黏度增大、侵蚀作用下降,进而增强骨料的抗渣侵蚀性能。由Al2O3-MA复相骨料替代板状刚玉后,浇注料的侵蚀指数和渗透指数分别由38%降低至34.1%和由80.5%降低至75.6%。从基质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基质中尖晶石的赋存形态及造孔剂对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预合成尖晶石细粉、预合成尖晶石微粉和原位生成尖晶石微粉的浇注料热震后的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分别为18.5%、18.7%和22.6%,添加的Al(OH)3微粉发生分解产生微气孔,浇注料中气孔的体积中位径由2.05μm降低至1.22μm,增强了浇注料抑制裂纹扩展的能力,浇注料的残余抗折强度保持率由22.6%提高至24.6%。与预合成尖晶石细粉相比,预合成尖晶石微粉有利于提高浇注料的抗渣侵蚀和渗透性能,其侵蚀和渗透指数分别降低4.6%和11.5%;添加Mg O微粉而原位生成尖晶石有利于提高浇注料的抗渣侵蚀性能,其侵蚀指数降低9.1%,但渗透指数增大9.6%,主要是添加Mg O微粉使得浇注料流动性有所下降,显气孔率升高所致。从外加剂引入角度出发,研究了金属铝粉在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中的防爆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浇注料抗爆裂性能主要与其断裂能和透气度有关。金属铝粉可提升浇注料透气度,其主要原理在于金属铝粉与浇注料中的水反应生成的氢气溢出而产生排气通道,而该排气通道的形成过程又受到Al-H2O反应产生气体的进程和浇注料的硬化进程所制约。通过排气通道形成模型分析可知,在大量气体产生阶段和浇注料开始及加速硬化阶段相重叠的时间内,浇注料硬化的同时气体逐渐排出,排气通道随即形成。这个重叠时间持续的长短决定了浇注料中形成排气通道的数量,即浇注料透气性的优劣。当添加0.075%的100目金属铝粉时,上述重叠时间最长,达230 min,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透气度最大,达22×1016/m2。同时浇注料的断裂能也较大,达525 J/m2,使得刚玉-尖晶石质浇注料的抗爆裂性能达到最佳。借助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刚玉-尖晶石浇注料孔径分布区间与热震稳定性能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第五热应力断裂抵抗因子R’’’’能够很好地反映刚玉-尖晶石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试样经过1100℃保温3 h热处理后,孔径范围在<0.2μm和0.2~0.5μm之间的气孔孔容与R’’’’的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8652和0.8645,说明孔径在<0.2μm和0.2~0.5μm之间的气孔对热震稳定性能影响程度最为显著。试样经过1600℃保温3 h热处理后,孔径范围在<0.2μm的气孔孔容与R’’’’的关联度最大,为0.9293,说明孔径在<0.2μm的气孔对热震稳定性能影响最为显著。
其他文献
珊瑚岛礁上的钙质砂赋存于海洋动力环境中,具有易破碎、多孔隙、棱角突出等特点,表现出较高的压缩性。桩基础作为钙质砂地基中常用的基础形式,服役期间承担着上部构筑物恒载,同时还受到动力荷载作用。动力荷载作用影响着桩基承载性能和上部构筑物的稳定性,其核心问题是动荷载下桩-钙质砂的相互作用问题。研制了动静荷载桩-钙质砂相互作用试验系统,通过桩基模型试验分析了动力荷载下桩基沉降规律和承载性能。通过土工模拟试验
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的双相钢(Dual phase steel,DP钢)因具有良好的强度与塑性,成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然而DP钢在生产、加工及服役过程中均可能有氢的渗入,带来安全风险。本文主要利用氢渗透技术及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服役条件及不同工艺热处理后组织对DP钢中氢扩散及氢脆敏感性的影响,并从氢扩散的角度探究了氢脆的机理。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
图像显示被广泛用于视频监控、智能交通、医疗大数据等领域中。图像显示的接收终端是人眼视觉系统,然而,传统图像压缩编码方法并未考虑人眼的视觉特性,在保留视觉重要特征时不具有针对性。面向对比度保持的图像压缩方法能压缩视觉特征空间的冗余信息,获取人眼感知评价高的压缩图像。为此,本文提出面向对比度保持的图像压缩,在保持亮度、色彩、灰度等对比度的前提下,研究图像压缩技术,实现真实场景图像的重构,且对退化图像和
本文以星基导航定位系统的不断发展为背景,着重论述了导航定位接收机部分的信息处理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概述,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星基导航定位系统,及其发展的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星基导航定位接收机进行导航定位的原理。首先介绍了一般性原理,给出了定位解算时常用的坐标系统及其转化关系;然后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例,给出了卫星伪距的求解以及求解接收机位置、速度、时间的方法。第三部分在GPS导
钢铁作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为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同时,由于钢铁行业也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亟需从制造工序优化、生产组织优化等多方面入手,实现节能减排。炼钢-连铸生产是钢铁制造的核心环节,主要包含炼钢、精炼和连铸三道工序,实现铁水、钢水到铸坯的物料形态转换。该过程主要涉及到两个子问题:生产调度和钢包选配。其中,生产调度旨在确定所有炉次在各阶段的机器分配及其操作时间,并生成调度方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钢铁产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优质铁矿石资源逐渐消耗,低品位铁矿石用量日益增加,同时废钢作为直接铁素资源,其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低品位铁矿石和废钢中均含有残余元素锡,然而常规炼钢工艺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去除,导致钢中残余元素锡不断循环累积,而钢中残余元素锡会严重恶化钢材的性能。因此,如何在纯净钢冶炼过程中对残余元素锡进行有效控制对高品质钢的开发尤为关键。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选
现代高炉的技术方针是“长寿、高效、低耗、优质和环保”,其中“长寿”是实现高炉一切技术目标的基础。针对目前我国高炉普遍存在的炉缸炉底炉衬和高热负荷区域冷却壁的损毁问题,本文以武钢高炉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了高炉炉衬与冷却壁长寿技术研究方法,然后分别研究了炉衬与冷却壁的损毁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炉缸结构设计与炉衬选型研究,探讨高热负荷区域铜冷却壁渣皮与热流强度监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并提出了武钢高
镍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用于不锈钢生产,随着全球不锈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和镍在新兴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全球镍消费量逐年上升。当前可供开发利用的镍矿资源为硫化镍矿和红土镍矿,硫化镍矿因历经开采而趋于枯竭,因此红土镍矿成为镍金属供应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不锈钢制造大国,也是镍资源的主要消费国,然而我国红土镍矿资源极度匮乏,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因进口红土镍矿来源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国内红土镍矿供应紧张,加
具有优良塑韧性、焊接性、冷加工成形性和碰撞吸收能量等的先进高强多相钢是国家急需的高性能钢铁材料。但随着强度不断提高,钢材的综合力学性能不断降低,其在冲压成形过程极易出现开裂、回弹、零件尺寸达不到要求等诸多问题。在实现钢铁产业低碳、绿色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本文基于汽车轻量化和合金减量化原则,设计出成分为0.2C-1.74Mn-0.68Si-0.06Nb(wt.%)的低碳热轧多相钢,并利用热模拟和JM
贝氏体钢铁材料开发和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但将贝氏体钢用于轨道行业还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我国客运列车速度越来越高,货运车辆轴重越来越大,传统的珠光体钢轨强度和韧性已经达到极限。贝氏体钢轨具高强度、高韧性的特点,符合我国铁路高速度、大轴重发展需求,但贝氏体钢轨微观组织结构比传统珠光体钢轨更加复杂,在组织和性能控制方面存在大量技术难题。因此,深入开展新型超细高强韧贝氏体钢轨组织和性能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