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芍药甘草复方为研究对象,从药剂学环节、药动学环节和移行入血组分及其代谢产物方面进行相使配伍原理的研究。旨在通过以上研究,为深入揭示中药方剂的配伍机理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为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药剂学环节研究
分别建立芍药甘草复方中有效成分、效应组分、多组分的分析测定方法,包括采用HPLC-UV法同时测定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和单煎合并液中有效成分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铵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色法测定两种煎煮液中效应组分芍药总苷、甘草总黄酮、甘草总皂苷含量;采用HPLC-UV法对两种煎煮液中多组分指纹图谱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各有效成分与效应组分含量差异均<5%,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和单煎合并液的指纹图谱相似度>0.9,说明配伍前后从单一有效成分层面到单一效应组分层面再到多组分层面均无差异,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药剂学环节无变化。
2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药动学环节研究
首先建立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大鼠体内分析方法,分别对源自于芍药和甘草中的各移行入血成分进行归属,并以芍药甘草复方中移行入血成分(其中保留时间为4.7、5.2、11.0、12.0min处的色谱峰移行自芍药,保留时间为14.6、17.1、18.1min处的色谱峰移行自甘草)为监测对象,探讨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和单煎合并液大鼠体内吸收情况,在此基础上从药味配伍和剂量配伍两个层面对芍药甘草复方相使配伍的体内药动学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移行入血特征峰在体内的吸收均为合煎液优于单煎合并液,说明芍药甘草复方以合煎为好。药味配伍方面,与芍药单煎液比较,移行自芍药的4个特征峰体内吸收整体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保留时间为4.7、5.2、12.0min的特征峰在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的吸收明显高于芍药单煎液(P<0.05);与甘草单煎液比较,移行自甘草的3个特征峰体内吸收呈现“此消彼长”的经时动态变化。保留时间为14.6min的特征峰在芍药甘草复方合煎液的吸收明显高于甘草单煎液(P<0.01),而保留时间为17.1min和18.1min的特征峰则呈现出相反的结果,在芍药甘草复方中的吸收低于甘草单煎液(P<0.05),显示出配伍抑制其吸收的趋势。剂量配伍方面,芍药甘草复方以芍药:甘草=4:4为最佳,与古方常用剂量相符,且各移行入血成分的吸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甘草剂量符合二项式拟合,各移行入血成分间也具有线性相关性。
3芍药甘草复方移行入血组分及其代谢产物研究
采用LC-MS-MS技术对大鼠给予芍药甘草合煎液与单煎合并液后的血浆样品进行监测,并对移行入血组分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结构定性及推测。
研究发现了15种移行入血成分及可能的代谢产物,其中M1、M2、M3分别为甘草次酸、甘草酸、芍药苷;M4、M5为芍药苷的环氧裂解产物,M12、M13、M14为芍药苷的代谢产物,且M13及M14为M12的还原产物;M6、M7为甘草素或异甘草素的进一步葡糖醛酸结合物,M11为甘草素或异甘草素发生还原反应后的进一步二相磺酸结合物;M8为甘草次酸的羟基化产物;M9、M10、M15的来源与结构有待进一步考察。以上15个成分,均在给予芍药甘草合煎液与单煎合并液的大鼠血浆中监测到,说明两者移行入血组分及相关代谢产物相同,即体内的“质”并未发生改变。对两种给药血浆中的15种成分吸收量进行比较,其吸收进入体内的”量”存在差异,除M7、M12、M15外其余12种成分的吸收进入体内的量均是合煎液大于单煎合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