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胰岛素抵抗(以下简称IR)的经典定义是指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包括胰岛素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下降,前者需要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来达到最大生物学效应,后者即使增加胰岛素用量也不能达到胰岛素的最大生物学效应。慢性肾脏病(以下简称CKD)是近年提出的概念,根据提高全球肾脏病预后国际组织(KDIGO)的建议,CKD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统称,取代了“慢性肾衰竭”、“慢性肾损伤”等名称。此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名词的改变,更是对肾脏病认识的突破。CKD一旦进入终末期则只能替代治疗,提示临床工作者特别是肾内科医生应对CKD早期预防和治疗,且更加强调其一体化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有流行病学及其他证据显示,IR和CKD呈相关性,但证据不够充分,故尚未将IR作为CKD的公认发病机制,仍需将其相关性进一步完善研究。目前认为IR的病因牵涉到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情绪以及感染等方面,可能有:(1)母体的肥胖、IR状态以及妊娠期糖尿病;(2)饮食:特别是高脂饮食与IR相关,而高蛋白饮食则尚未定论;(3)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4)生活方式不良: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通过减少骨骼肌上的葡萄糖转运体来诱发或增加IR;(5)情绪:尤以抑郁为主;(6)体内激素的变化:青春期以及更年期激素的变化甚至月经期的激素变化都可导致或加重IR,也为IR的诊断增加难度;(7)妊娠:妊娠可诱发或加重IR(8)微量元素的缺乏:例如有证据显示Zn.Mg的缺乏和IR有相关性;(9)血清活性维生素D的缺乏;(10)抽烟:可能和其伴随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11)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证实和IR相关;(12)糖毒性:不同原因引起的高血糖状态均可刺激胰岛p细胞引起IR;另外,IR还会随人种的差异有所不同,提示我们诊断IR时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诊断标准,而不能生搬硬套。IR中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有:1、RAAS激活;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氧化应激;4、胰岛素受体减少;5、脂肪组织功能异常;6、慢性炎症;7、胰岛素的不规律分泌。IR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组织或通过其他病理生理途径影响肾脏,引起或加重CKD进展,具体机制有:(1)慢性炎症反应:高胰岛素血症可促使IGF-1炎症因子的释放,进而促使肾间质纤维化;(2)RAAS系统被激活:高胰岛素血症可激活RAAS系统,进而引起肾脏高灌注、高滤过以及水钠潴留促使CKD进展,并且,IR和RAAS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3)血流动力学改变:有研究发现IR可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肾脏血流减少,GFR下降;(4)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IR或高胰岛素血症可激活机体交感神经系统,进而作用于肾脏,影响肾脏血流,加重CKD进展;(5)胰岛素受体几乎分布于所有肾单位细胞上,所以IR还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组织,如足细胞、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引起蛋白尿、水钠代谢紊乱以及肾间质小管损伤,引起CKD进展。中医对IR认识概括如下:病位主要在三焦,上有肺脏,中有脾胃,下有肝肾;病性有虚有实,虚以脾虚及肾虚为主,实则以火热、痰湿热以及肝郁、气滞血瘀为要。有证据显示,应用二甲双胍和格列酮类改善IR的治疗可以延缓CKD进展,但相关研究仍处于观察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改善IR的方法。临床上中医药改善IR已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多种单味中药和成方被证明可用于改善IR,并初步揭示了中医药改善IR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的综合作用,且较之西药相对安全、毒副作用少。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仍属于临床观察等初步研究,远期数据缺乏,涉及作用机制及组方研究的证据亦较少,且缺乏严谨的统计学方法,有鉴于此,中医药在改善IR的使用中仍需要大样本、随机试验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