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美学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在庄子研究方面,中西比较构成了庄子文艺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二十世纪整个庄学领域的一个景观。但是在庄子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貌似相同的思想进行比较时不够深入,出现了急于将庄子思想中的某些内容等同于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的做法,因此怎样去把握庄子美学的意义,既传达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同时又不拘泥于西方美学、文论的概念系统是庄子美学研究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种目的,本文试图采取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借用西方审美体验理论里有关审美体验主体、审美体验对象、审美体验的方法与过程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等视角切入庄子的美学思想,将庄子的美学思想作为审美体验理论具体阐释为“至人”、“神人”、“圣人”——审美体验的主体;“齐物”——审美体验的对象;“心斋”——审美体验的方法;“坐忘”——审美体验的过程;“物化”——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五个部分。本论文加《引言》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引言》分为文献综述和题解两部分。在对历代庄子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详尽梳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审美体验“超越”性的本质。并指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属于体验论系统,是一种以体验论为实质的美感论。从而得出结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是基于“道论”、以“体验”作为审美方式的生命超越美学思想。第一章阐述了作为审美体验主体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与内涵。将审美体验主体的特征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并且由此引申出审美体验主体所具备的“无情而任自然”、“无用而有大用”的美学外延。尤其是在阐述“无用而有大用”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即庄子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游心于物之初”的精神自由,更极力创造自我存在的现实自由。他追求的“无用”境界其实就是获得现实自由的前提与基础。第二章主要论述作为审美体验的对象“物”。首先,从“道”和“物”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两方面论述了庄子“以天为量”的思想,得出审美体验的主体与对象二者齐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美的,都可以作为审美体验的对象来看待的结论。其次,“以天为量”具体可以表现为“以物为量”,即审美体验的主体完全抛弃主体地位,以审美对象的自然性为标准。在此节中通过论述“天地大美”、“法天贵真”等思想具体阐释了庄子推崇自然美的美学理想。并且创新性地提出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理想需要凭借“拙”的艺术创造才能够得以实现。第三章主要论述作为审美体验方法的“心斋”。对于“心斋”,主要从虚、静、明三个根本切入点来具体阐释。第四章在论述作为审美体验过程的“坐忘”的内涵时从两方面进行。其一是“堕肢体”方面着重强调“重德忘形”、“去欲尽性”;其二是“黜聪明”方面则指出世人眼中的“大知”和“小知”都并非庄子认可的真知。庄子认可的真知是对于生命的理解,而且由于作为庄子理论基础的道——气——人结构具备内在自足性,这种真知先天存在于人们心中。最后将审美体验的过程归纳为:“守”、“外”、“朝彻”、“见独”和“撄宁”五个步骤。第五章首先论述了作为物化的本质和桥梁的“气化”。其次具体论述了物化的三重内涵:一、万物皆化;二、外化而内不化;三、艺术创作层面的“指与物化”。尤其在阐释“指与物化”的过程中从“不以心稽”、“一而不桎”、“忘适之适”以及“薪尽火传”四个方面论述了作为审美体验最高境界的“物化”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物我为一”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