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传播现象研究——基于消费主义理论视角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56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主义是在物质极大丰富前提下,人们处理人与物关系的一种方式,产品过剩使消费者的欲望对商品交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情感和欲望成为了资本操纵的对象,成为一种营销工程,在传媒领域也是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媒体的高度发达,注意力逐渐成为稀缺资源。人们慢慢发现自己的书读的越来越吃力,越来越难以静下心认真的阅读语言晦涩的著作。在各种吸引眼球的媒体节目驱使下,很多人变为“屏幕族”,阅读的人也在逐年减少。  在这种大背景下,《罗辑思维》扮演了为大家读书的角色,成为“知识中间人”,把书中的知识讲述出来,以一种令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原有的知识整合、解构、再组织。同时,《罗辑思维》是一个自媒体产品,它一出生就具备了互联网的基因,它的成长也有互联网的深刻烙印,它的节目形态与运作方式也与如今互联网大潮相吻合。这种模式可以说代表着一种新的媒体应用形式,也符合了消费社会的发展逻辑,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碎片化时代节目背后隐藏的欲望逻辑,也就是说知识的传播成为一种消费,知识就是快餐文化时代的消费品,它同所有产能过剩的产品一样,在丰裕社会中,成为一种符号。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罗辑思维》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它不仅包括视频节目,还包括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内容和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罗辑思维》的文本框架结构与基本运营模式,结合消费主义理论,阐明了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产品的消费属性。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种属性,既要肯定它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人性欲望的迎合。  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的原因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当今社会中,网络媒体的消费主义倾向。第三部分主要从主题、结构和语言三个方面对视频节目进行文本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罗辑思维》的微信运营。第五部分是对业界的启示。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以儿童绘画和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其造型的空间纬度缺失感。文章分别从艺术的表征再现、全方位性、透视缺失性和视觉屏障的透明方面展开论述,采用案头调研法、观察法、实验法进行论证,通过丰富的实例论证两种艺术形式混淆了客观物象的远近关系和各个面的空间定向,不遵循以形似的临摹观点,而是通过捕捉和体现创作对象的本质和内涵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创作出不以常态的眼睛观察的艺术作品;采用对比法
网络出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强大的传播力度与交流功能影响了传统出版业的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从网络出版的定义、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传播学已经渐渐被学术界接受认可,并向主流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三十年来传播学研究的脉络和轨迹进行准确的把握,是对传播学进行反思的前提,是传播学学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