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西方国家集中于资本市场且高度证券化的影子银行体系,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基于资本市场的金融创新成分较少,主要行使了类似于商业银行的融资功能,不但具备传统银行的期限错配、流动性和信用转换特征,其迅速扩张也使得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子银行对于传统信贷体系的补充已然影响了以银行体系为主的信贷传导渠道,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的影响,更力图聚焦于影子银行在信贷传导过程中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的影响,为我国货币当局实施更为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目前已有较多文献关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宏观冲击效应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本文也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且深入研究了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在实体经济部门的微观传导效应的影响。本文在金融市场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宏观背景下,结合经典的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的影响:首先,通过加入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的理论模型加以改进,为本文探讨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作用机理进行清晰阐明。一方面,兼顾影子银行对信贷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端的影响对CC-LM模型加以改进,据此总结出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削弱了政策实施的抑制作用,而在货币政策扩张时期增强了政策实施的促进作用,且在政策紧缩时期的削弱效果要大于政策宽松时期的强化效果。另一方面,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及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的研究,得出货币政策向实体部门传导过程中受到的影子银行的影响还与企业特质相关,相较于融资较为便利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子银行体系的冲击更大。其次,通过分析总结我国货币政策和影子银行发展的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再次,在理论与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包含时变参数的状态空间计量模型来实证检验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整体信贷规模的影响,验证了影子银行对于不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进一步根据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理论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来检验影子银行对于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作用效果,证实了规模和属性不同的企业在信贷传导中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也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最后,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加强金融监管以及引导影子银行发挥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经济计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对影子银行影响信贷传导效率的论证,又分别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其冲击强度,使该论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为央行实现更为灵活高效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规范影子银行的业务运行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