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技术革命使网络媒介全面渗入大众生活,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处于大众文化边缘的各类亚文化现象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逐渐以流行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同人文化即其中的一支。为尽可能准确地描绘本土同人文化的最新特征,本文以国产电影《红海行动》同人群体的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在青年亚文化理论的关照下,采用虚拟民族志的方法对同人群体的社交行为与文本内容进行考察,分析中国网络空间同人群体的抵抗风格及其成因,探讨同人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从同人主体的行为层面分析了《红海行动》同人爱好者的社交实践,探究她们如何选择原初符号、选择媒介工具,以及她们从个体走向群体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同人互动的产生需要有能使同人主体从中辨认自我的象征物品和利于培养异质文化的新媒体场景,同人主体在群体内外的互动中确认了自我,取得了区别于他人的文化身份,加强了对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接着从同人文本的内容层面分析了《红海行动》同人作品的话语实践,自文本、话语、社会三个向度,探究同人群体进行意义生产和价值输出的逻辑。同人作品中解构性的情感修辞和反传统的同性幻想承载了同人群体的感性欲望,多中心的参与式创作与互文性的文本分配使文本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共享的仪式,精英崇拜的内核与现实文学的色彩使同人文本发挥了文化批判的功能。最后总结了《红海行动》同人群体在文化实践中的自我规训与“噪音”美学风格,并结合群体成员的自述阐释了她们进行仪式抵抗的原因:依靠社交实践中的纯粹关系以及话语实践中的精神表达来缓解认同危机、进行平权实践、抗拒消费文化。当前中国网络空间的同人文化是以女性为主导、具有“后喻”性质的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间是相互纠偏的关系。尽管微抵抗性的同人艺术不具备唤起现实社会运动的革命性力量,但它至少在文化消费的愉悦中,自下而上、潜移默化地重新绘制了社会的道德轮廓与容忍边界,具有超脱符号层面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