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二三世纪的中国,元宵节是众多节日中最热闹、最平民化的一个。节日的气氛催生了大量新词调的产生,诸多美妙的的旋律在助长节日气氛的同时也承载着词人的内心感受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元宵词在两宋词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此种应时应节而作的节令词,在词坛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社会的、文学的价值。本论文立足作品,对宋代元宵词的起源、兴盛、时代变迁下词人的心路历程及元宵词的艺术呈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说。第一部从源头上理清元宵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兴盛的原因。宋代元宵词的兴盛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息息相关,其发展又很大同程度地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上元习俗的深刻影响及不同的政治背景下隐藏在元宵节热闹繁盛背后的世态人心。由此引出本文的第二部分。本文第二部分归纳并分析了元宵词人随时代变迁不同的心态展露。所谓“时节虽同悲乐异”,元宵词在北宋、南宋、宋亡之后以不同风格的词调唱响了时代的主题,鲜明地展示了宋代士人真实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探讨了元宵词的文学呈现方式:首先是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这体现于词作的上下阕中同时也体现于纵向的不同时期的元宵词的对比中;其次展开对元宵词独特意象运用的研究,溢彩华灯与观灯游人是宋代元宵词中极具影响力的两大原型审美意象。原型意象之于元宵词就像标签一样展示出其傲然不同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王朝的兴衰,在时间的打磨下,原型意象渐渐被词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同时梦意象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出现并承载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成为揭示词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重要艺术手段;最后基于历史和词人心态转变的原因,文章分析了元宵词调牌名的使用及转变情况。一方面适应元宵节狂欢的因子,词作往往选用美听欢快的词调,并由此出现了专供元宵佳节传唱的曲调。另一方面随着国运的衰退、靖康之难的发生,一些能够表达“抚时感世”词调大量涌现,在择腔选调方面,开始出现诸如《贺新郎》、《江城子》、《水龙吟》等或声情激壮、苍茫沉郁,或声情掩抑、凄婉悲怆的调子。纵览宋代元宵词的传承演变,词人对元宵节的情感是与国家兴亡、社会盛衰密切相关的,折射于文学作品中,元宵词对于词题的拓展、词调的丰富、词品的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