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难以彻底切除,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同时,胶质瘤还具有异质性,因此除了病理级别外尚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其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及预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6,PRMT6)的过表达在多种肿瘤均与预后不良相关。目前在胶质瘤中尚无此类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难以彻底切除,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同时,胶质瘤还具有异质性,因此除了病理级别外尚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其预后产生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及预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6,PRMT6)的过表达在多种肿瘤均与预后不良相关。目前在胶质瘤中尚无此类研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PRMT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评估其表达对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进而通过基因敲低的方法观察其对胶质瘤细胞表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1、从GTEx、TCGA、CGGA数据库中获取包括多种正常组织以及胶质瘤在内的多种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矩阵及生存信息,分析不同种肿瘤组织与癌旁的组织中PRMT6的表达差异及预后情况。2、从TCGA、CGGA数据库中获取胶质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肿瘤分级、组织学类型、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状态、化疗情况等。按照PRMT6的表达差异分为高、低表达两组,进一步分析PRMT6的高低表达与这些临床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3、根据TCGA数据库中PRMT6的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将PRMT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风险因素,与其他临床常见的风险因素相结合,构建一种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利用CGGA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4、利用TCGA数据库中PRMT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数据,进行基因富集分析,来预测PRMT6在胶质瘤中潜在的作用机制以及可能调控的通路。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组织进行检测,分析PRMT6的表达情况与胶质瘤分级的关系。6、利用sh RNA,在LN229胶质母细胞系中进行PRMT6的敲除,并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n blot实验进行敲除效率的检测;利用敲除PRMT6的胶质瘤细胞进行CCK8以及Transwell实验,来探索PRMT6的表达情况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值以及迁移的影响。结果:1、在多种肿瘤中,PRMT6的表达情况在癌组织中与癌旁的组织中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并且在胶质瘤中随着肿瘤分级的提高而表达增加;PRMT6的高低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情况存在显著地统计学差异。2、PRMT6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年龄、WHO肿瘤分级、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状态和化疗情况存在显著地相关性。3、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各种临床风险因素进行筛选,最终筛选出年WHO肿瘤分级、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状态、化疗情况以及PRMT6的高低表达这五个因素进行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利用CGGA数据库的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通过C-index、校准曲线进行预后模型的评价,该列线图模型以及外部验证均得到了较好的评价结果。4、根据基因富集分析的结果,PRMT6在胶质瘤中潜在的分析机制可能与肿瘤的增殖、细胞周期、促进DNA复制相关。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提示在蛋白水平,PRMT6在胶质瘤组织和癌旁的组织中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PRMT6的表达也增加。6、利用sh RNA构建PRMT6低表达的胶质瘤细胞系,在PRMT6被敲减之后的肿瘤细胞系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结论:1、PRMT6的表达水平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提示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的危险因素。2、PRMT6在胶质瘤中影响肿瘤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当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涉及主动脉弓病变的手术以深低温停循环(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HCA)技术为主要辅助手段,但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虽然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目前认为HCA导致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5(TGR5)是一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药物、注射胰岛素,但未能根治糖尿病。相比于胰腺移植,胰岛移植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因移植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需长期维持服用免疫抑制剂,所以限制了胰岛移植的推广。移植后胰岛细胞无法长期存活以维持功能,因此急需找到改善移植后胰岛存活能力的办法。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本身低免疫原性,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调节能力、促进血管生成能力、外泌功能而被广泛研
研究背景:骨肉瘤是一种高级别恶性疾病,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肉瘤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预后极差。微小RNA(micro RNA,mi RNA,mi R)是一种内源性的小片段RNA,长度在19-24bp之间,可在转录后调节基因的表达,主要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中的互补序列结合来调节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相关蛋白的表达。研究表明,mi RNA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病机制,与肿瘤细胞增殖、侵袭、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转移和侵袭是大多数肿瘤患者预后差的原因。因此探究恶性肿瘤转移和侵袭的具体机制尤为重要。已有多个研究表明,离子通道的活性会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潜能。VGSCs于2002年才开始在胶质瘤中研究,研究者们初步检测并阐述了神经胶质瘤中的不同离子亚型的表达情况,但是尚没有系统性地进行肿瘤细胞的研究。Nav1.6仅在结直肠癌和宫颈癌中有初步研究,我们的研究首先从细胞层面探究了Nav1.6
目的:肾癌是最常见的十种癌症之一,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3.7%。肾癌患者就诊时已有约25%~30%发生了远处转移。肾透明细胞癌(cc RCC)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亚型之一,cc RCC对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目前外科手术目前仍是治疗cc RCC最有效和主要的方法,但是肾癌患者往往早期没有特殊症状,或仅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由于很多中晚期患者发现罹患肿瘤时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后续治疗措施有限。因
目的: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极易发生转移。但目前关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以至于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都难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新的肿瘤标志物及靶点基因是胰腺癌治疗所需的。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上皮间质转化关联密切。该研究主要是为了研究ATP酶磷脂运输11A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阐明其在EMT中的作用及与Numb的关系。研究方法:首先,从TCGA和GTEX公共数据库中检索数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金标准”术式。目前CEA有三种术式,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s CEA)补片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pCEA)、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 CEA)。目前研究显示pCEA与e CEA的术后再狭窄率明显低于s CEA。然而pCEA与e CEA两种术式的术后再狭窄率是否存在差异,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研究术后一周pCEA与e CEA的预后及
目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外科急症,它是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升主动脉的内膜破裂,血液涌入血管壁,中层平滑肌及外膜撕裂所形成血管真假腔为特点的血管节段性病变。疾病的发生伴随着血管壁的严重损伤与结构重整,具有潜在的死亡风险。性别与年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AD男性患者雄性激素水平往往更低,通过血清学分析得出雄性激素的降低会促进AD
目的:探讨DTI在检测面肌痉挛受损面神经术前损伤情况和术后恢复程度。方法:通过回顾性实验方法将45例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患者纳入研究中,分析DTI参数指标(FA值和ADC值)比较不同痉挛强度面神经、存在血管压迫的健康面神经以及术前及术后6个月、1年健患侧面神经结果。结果:术前FA值健侧明显高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ADC值健侧明显低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的:AT丰富结合域1A(AT-rich interactive domain 1A,ARID1A)作为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The 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tion,SWI/SNF)的核心亚基,是肿瘤中突变最频繁的染色质调节因子。作为一个抑癌基因,ARID1A的突变或缺失在PI3K/AKT、IL-6/STAT3和Wnt等不同的调控通路中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