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语篇分析是一种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语篇分析方法,它通过语言分析来展示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往往被人们当作常识性的东西不加质疑地接受下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言分析使潜藏在语言中的意识形态突显出来,以便人们重新加以审视。本文主要从批评的角度分析《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南华早报》内地和香港两家主流英文报刊在报道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条事件中所反映出的不同的意识形态。笔者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报道文本中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行定性分析和研究,尝试以费尔克拉夫的三向度模型和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基础,构建分析模型,分析两地新闻记者撰写的新闻稿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第一章引论,阐述此项研究的背景以及此项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回顾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及方法,并且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异同。接着,详细地阐释费尔克拉夫的三向度模型以及韩礼德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论述。最后,说明新闻语篇的特点,新闻话语、批评性话语分析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案例分析,对内地的《中国日报》和香港主流英文报刊《南华早报》中有关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条事件这一相同主题一星期内的系列报道进行对比研究,从中体现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不同的意识形态。研究采用了费尔克拉夫的三向度模型,即把新闻看作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在文本研究方面,借鉴了韩礼德关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论述,从及物性、情态、主/述位和词汇分类等多种角度考察了两家媒体的语言特色:在话语实践研究方面,采用“互文性”这一文本的基本属性来描述文本间相互建构的关系,互文性是对历史性文本继承、改造和创新的过程,最终体现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第四章结论,对本文观点进行归纳,指出本文对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的分析不仅解释了新闻语篇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还有助于提醒读者有意识地甄别新闻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倾向。此外,笔者还提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在教学方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