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是我国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盈余管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中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对资产的配置效率产生影响,而且这种现象不容易消除。近年来国内外主要在主板和中小板对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创业板的研究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方法方面比较集中,较少从公司业绩与盈余管理的程度的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大多数研究发现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对公司业绩也是有不同影响。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不足,吸引了笔者将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相对比,分别研究其在创业板IPO中的存在性,及其分别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融资的标准,在上市前以及上市后后都会采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两种手段来粉饰公司的盈余。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应计盈余管理并不会增减公司的实际盈余,仅仅是改变了盈余在不同时间跨度的分布和反映,应计项目的回转特性决定了公司的经营者及管理者不能够无节制地运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手段对公司的盈余进行调整。相对比而言,真实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公司的内在经济活动的改变来粉饰公司的真实盈余水平,其通过生产操控、费用操控和销售操控这三种手段来实现。除此之外,应计盈余管理对生产和价格等真实业务的操控较之真实盈余管理来说更容易引起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注意,增加管理层的诉讼风险,真实盈余管理其手段贯穿企业的经济活动更为隐蔽,面对审计风险可能会诱使管理层采用成本高但是风险相比较更为偏低的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IPO上市前及上市后公司业绩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成为了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研究领域关注分析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于该问题的研究发现也取得了多项著名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学者在对我国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对比分析其上市公司IPO前以及上市后的业绩变化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在上市后其公司业绩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反而出现下滑,证明其存在明显的IPO效应。面对上述研究,在我国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IPO效应问题,本文作者以创业板市场作为切入点,尝试着结合我国证券市场所在各个阶段的经济环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的验证方法建立综合的财务指标体系并对样本数据进行检验,实证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A)、销售净利率(CPI)三个指标在公司IPO上市当年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中同样也存在着IPO效应,上市当年公司的业绩就会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都是为了达到模糊公司的真实业绩的目的,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其目的均在此,但是两者在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程度方面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无论是在上市前还是上市后,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都要显著并且明显地高于应计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程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采用应计手段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时,通常表现为在上市前采用正的盈余管理,而上市后则采用的是负的盈余管理,从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应计盈余管理上市前后呈现一种明显的倒U型的变化,而真实盈余管理并没有出现该种现象。我们研究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应计盈余管理影响的主要是会计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通常不会对公司的利润总额产生影响,但是真实盈余管理则不同,其会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及其当期的利润额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其会损害到公司的整体的价值,最严重的是其不容易被发现的。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与未来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真实盈余管理与公司未来的业绩之间则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对比而言,虽然两种盈余管理的方法都会使公司的未来业绩出现下降趋势,但是后者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更为深远。本篇文章所采用的模型主要是修正的琼斯模型和真实盈余管理实证模型(Roychowdhury模型),分别来分析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并且在真实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基础上借鉴Cohen的研究方法来设计对真实盈余管理总体水平计量的指标。鉴于这两种模型对盈余管理的估计效果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这两个模型进行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