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短短几十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平稳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影响力逐渐增强,但是中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改善环境污染,还人民碧水蓝天,“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改革生态文明的首要内容,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就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并且要壮大清洁环保产业、降低能耗、开展绿色出行等。然而,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绿色管理水平不够、绿色创新投入不足、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障碍导致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并不高。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兴起,为研究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学术界开始意识到各个区域的资源、技术、资本等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绿色创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纷纷聚焦于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在空间上的关系。近几年,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上中下游各省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较为明显,尚未发挥出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联动协调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集中在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区域,选取2005年~2016年之间的面板数据,通过非径向的Super-SBM模型测算出该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从理论上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溢出机制,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验证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各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从绿色技术创新测算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半数以上省市仍处于无效率状态,说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普遍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各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从全局的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正溢出效应有逐年增强的态势,而从局部的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下游各省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正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从实证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各影响因素对绿色技术创新并不是简单的促进作用,具体为公众认知水平、环境规制以及企业规模抑制了本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研发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等影响因素能促进本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政府和市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不能忽视区域间的溢出作用,应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联动协调机制以及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