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村庄结构内部的人际交往与关联形式的场域,已经成为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及其成员所拥有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与当下大多数西部乡村一样,栗村也正在处于公共性的流失、公共空间消解并逐渐转向私人领域进而造成村庄失序的过程。鉴于此,本文选择陕西南部栗子坪村作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参与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法,运用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乡村公共空间生成与衰落为研究视角,着重分析当下栗村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以及公共空间衰落在微观村庄层面的具体表征,从而在现代性语境下,肯定乡村公共空间重构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和村庄秩序与权威的作用,并为转型期的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提供多元化可能路径。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参考文献三大部分。导论为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及现实依据、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二章“栗村基本状况”,主要从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姓氏和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四个方面,用粗线条勾勒出调查村庄的大致轮廓。第三章“栗村公共空间”,主要对栗村当下具体形态的公共空间:祠堂、寺庙、乡村小店、家门口、红白喜事、村民广场、乡村集市、村委会、麻将馆做村庄层面的现状描述,并按照功能结构和具体形态将其划分为信仰性公共空间、生活性公共空间、生产性公共空间、娱乐性公共空间、政治性公共空间五类,并初步探讨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形成的内在逻辑。第四章“乡村公共空间的困境”,这一部分着重分析当下栗村公共空间的变迁形式和演变趋势,主要包括公共性的流失、公共议题的变迁、公共交往的排斥、公共空间解体、村庄失序。第五章“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首先阐述了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为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成与重构寻求现实的多元化可行路径。第六章“思考与结语”部分,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该注重现实需求还是精神归宿”和“村庄秩序的建构依靠内部生滋生还是外力嵌入”两个学界还存在争议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公共空间谈论主题反映了村庄成员的价值取向,其变迁过程折射出村庄价值观念的演变脉络。当村庄公共空间被越来越多的废话、无实际意义的闲话所充斥的时候,其也就因为公共性的流失而趋于解体,村庄的内生秩序也随之被打破。当公共交往出现排斥、公共舆论开始解体、公共价值开始变迁、私人生活的兴起和公共生活的娱乐化的时候,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落与重构也就不可避免了。转型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关系到村庄秩序的生成和权威的维系,同时也关系到村庄内部的有效整合,在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主观诉求均具备的情况下,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规划建设公共场所、明确公共空间重构主体、正确引导公共议题、促进公共生活转型、重建乡村协会组织、重建村庄认同等是转型时期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的现实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85’美术运动与《美术》的关系。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美术》杂志的背景的简介,阐述了美术杂志创刊的时代背景。本文主要是围绕《美术》在1985年---1989年期
目的:为更好地对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本文系统综述了气相色谱新技术在中药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及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系统分析比较了气相色
在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给予了较大支持。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工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提高,设计制造和自动化发展应该朝着网络化、虚拟化、智
文章以机械设计制造为研究视角,阐述了机械自动化设计原则,并从机械设计制造的现状出发,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讨论。
党外干部是我国特有的一支干部队伍,是组成我国干部队伍的重要成份,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党外年轻干部培训,提高党外年轻干部
广西宾阳彩架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民俗文化以其巧妙的力学平衡的展演仪式,将民间戏剧、音乐、舞蹈、民间雕塑、绘画等文化因素融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文
正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人类的基本生活习性总应该有一些共同原则。所以,我对英国的某些事情总是摆脱不了奇怪的感觉,兹选其中之十,记录如下: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是保护村落遗产的依据,对名村的格局、风貌、环境等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但保护规划在现实面前难以指导村落发展的需求。据此,本文以福全名村为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