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葵花》是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曹文轩的作品。自2005年出版以来,已经被印刷近200次,销售300多万册,被译介到韩国、法国、德国、英国等14个国家。其英文版于2015年4月在英国出版,不仅获得了2015年英国笔会奖,还拿到了2017年“麦石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奖”,深受西方读者欢迎。然而,大部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并没有得到国外读者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其成功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目前对《青铜葵花》英译本的研究很少,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的更少。自1972年詹姆斯·霍姆斯在《翻译学的名与实》中提出“社会翻译学”这一概念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现象。翻译从本质上是一种发生在社会上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为了更好地解释翻译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现象。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进行翻译研究,不仅可以研究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而且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对译本的生产过程,译本的整体风格以及译本的传播和接受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现象是合理的。《青铜葵花》英译本在英国的成功涉及作者、译者、读者、出版社、赞助商以及不同文学场域中英译本的传播等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因此,本文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为基础,以《青铜葵花》英译本在英国的接受为案例,从惯习、资本、场域三个角度对影响译本的选择、译者翻译、不同场域中译本的接受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究该译作成功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发现译者在接受教育、翻译实践、以及社会生活等过程中形成了对西方权力场域的深刻理解以及注重译文可读性的学者惯习,以及忠实于源文本的译者惯习,这促使译者在翻译中灵活的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既忠实于源文本,又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本有利于译语读者接受;原作、曹文轩以及译者汪海岚等丰富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文化资本相互作用,推动了英译本的传播;《青铜葵花》所揭示的人性美,青铜一家面对苦难时的积极态度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等主题符合了英国文学场域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当时英国文学场域与权力场域等其他场域的关系也有利于《青铜葵花》英译本的输出。这些都是《青铜葵花》英译本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