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承载力是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反映,承载力理论是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的重要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衡量地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处我国半干旱黄土高原向干旱风沙区过渡的农牧交错带,是宁夏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区。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研究样区,通过对中部干旱带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确定各区域的人口规模,对于引导中部干旱带各县、各乡镇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匹配,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资源和生态两大方面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域的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首先,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法对研究区各县、各乡镇的资源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乡镇承载力状态划分类型;其次,运用基于“省公顷”的生态足迹法对研究区各县、各乡镇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并对乡镇的承载力状态划分类型;最后,利用加权求和法将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综合,测算出各县、各乡镇的综合承载力,并通过其影响因素分析,对综合承载力进行定性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就各项资源承载力来看,研究区各县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呈现出相对耕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耕地资源承载力均呈富裕状态,经济资源相对承载力和水资源相对承载力均严重不足,水资源是研究区资源承载力中的短板,是区域发展的限制性要素。(2)各县区各种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供需基本平衡,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构成不协调。出现生态赤字的三个县(区)其生态承载力构成均以耕地为主,其他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对生态承载力的贡献都很小,在供需能维持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以后都会出现生态赤字。(3)从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对比关系来看,盐池县生态承载力远大于资源承载力,其余三县区都是生态承载力小于资源承载力。(4)县域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主要表现为同心县和海原县均处于超载状态,盐池和红寺堡区处于基本平衡状态。而县域生态承载力和县域综合承载力均表现为盐池县处于盈余状态,红寺堡区、同心县、海原县均处于不同程度超载状态。(5)乡镇承载力状态表现为资源承载力中富裕状态和超载状态的乡镇面积比重较大,生态承载力中超载状态和平衡状态的乡镇面积比重较大,综合承载力中超载状态和富裕状态的乡镇面积比重较大。(6)通过研究区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的探讨,可以发现影响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水平的变化,以及在评价综合承载力过程中确定的人均消费标准和承载目标的不同,这些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综合承载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