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7月1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层面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其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起点的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篮子,成为了理论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但是这一基础并不稳固。通过一系列的现状分析、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迄今为止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投机性需求驱动的。证据有三:其一,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二,基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套汇套利行为大行其道。其三,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显著背离。历史和现实表明,由投机动机驱动的货币国际化是不可持续的。本文的研究正是以此为切入点,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典研究思路展开。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章为人民币国际化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首先,本章第一节对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包括货币国际化的内涵、条件及经济效应三方面内容。其次,本章第二节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重点论述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与货币国际化的关系,以及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国际贸易计价货币的本质差异。最后,本章第三节对近年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历程、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本部分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试点实施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新常态”阶段。进一步,本部分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收款和付款以及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结构特征。结合第一章的研究,本部分总结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其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投机性泡沫。其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受到中国国际区域分工网络的限制。其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存在背离。第三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微观基础实证分析。根据数据精度和数据特性的不同,本部分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分析工具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微观贸易基础和微观金融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部分对第二章所提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四个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第四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的套汇套利机制及其时变特征。首先,本部分第一节给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套汇套利行为存在的客观证据。其次,本部分第二节构建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流量模型,对套汇套利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分析。最后,本部分第三节构建了SV-TVP-VAR模型,对第二节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考察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套汇套利机制的时变特征。第五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国际区域发展潜力分析。首先,本部分第一节从国际区域分工视角考察了货币国际化、跨境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以及国际货币的流通范围。其次,本部分第二节基于价值链分工的相关理论,从纵向分工和横向分工两个维度考察了中国的国际区域分工地位。最后,延续第二节的研究范式,本部分的第三节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潜力及其国际区域结构。第六章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本章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相背离的特征引入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考察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如何影响国内和国外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本部分基于福利标准,探讨了国际货币发行国和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部分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梳理,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提出了一整套的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