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电子材料的辐照效应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的物质基础,而半导体材料(如Si、Ge、GaAs、AlAs、Si C等)作为电子材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引力波探测、高能物理以及尖端武器等领域。在上述应用中,这些材料和器件会时刻暴露在各种辐照环境中(比如中子、质子和电子辐照等),材料内部会生成各种类型的缺陷,而且缺陷的迁移和聚集会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严重时会危害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研究半导体电子材料的辐照损伤效应,探索增强其抗辐照能力的方法,对确保半导体电子器件在空间辐照环境中正常有效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工作中,主要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第一代半导体(Si和Ge)、第二代半导体(GaAs和AlAs)、第三代半导体(3C-Si C)以及半导体超晶格材料(Si/Ge和GaAs/Al(Ga)As超晶格)的辐照损伤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我们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体相Si、Ge和Si/Ge超晶格的低能电子辐照损伤效应,探索了体相材料与超晶格材料抗辐照性能差异的物理根源。计算结果表明,位移阈能依赖于初级撞出原子的种类以及能量入射方向。在体相Si、Ge材料中的原子沿着[110]方向很难离位形成缺陷;在Si/Ge超晶格中Si原子沿[111]方向较难离位形成缺陷,而Ge原子沿[110]方向比较难形成缺陷。相较于体相Si的位移阈能,Si/Ge超晶格中Si原子的位移阈能普遍更大,表明超晶格结构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材料的抗辐照性能。此外,我们还发现空位缺陷在体相Si、Ge材料中更容易形成和迁移,而这样会导致材料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并造成材料宏观性质的变化(材料密度降低、体积肿胀、韧性下降等),进而影响体相材料的抗辐照损伤性能。其次,我们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体相GaAs、AlAs以及GaAs/AlAs、GaAs/Al GaAs超晶格的低能电子辐照损伤效应,探索了增强其抗辐照性能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AlAs的位移阈能一般高于GaAs的位移阈能,说明AlAs中的原子更难离位形成缺陷。对于GaAs/AlAs超晶格而言,Ga和Al原子的位移阈能与体相结构中Ga和Al原子的位移阈能比较接近,而As原子通常需要更高的辐照能量才能离位形成缺陷,这说明GaAs/AlAs超晶格表现出不同于体相结构的抗辐照损伤性能。随后,我们研究了点缺陷对GaAs/AlAs超晶格电子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空位和间隙缺陷会导致GaAs/AlAs超晶格的带隙宽度减小,甚至使超晶格呈现金属性。同时,空位和间隙缺陷还会导致GaAs/AlAs超晶格电子迁移率明显降低,而反位缺陷对超晶格结构的电子迁移率的影响较小。通过对比GaAs/AlAs和GaAs/Al GaAs半导体超晶格的辐照响应,我们发现在AlAs层引入Ga原子后,GaAs/AlAs半导体超晶格的抗辐照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其原因在于GaAs/Al GaAs超晶格中的势能增量普遍要高于GaAs/AlAs超晶格中的势能增量,因此GaAs/Al GaAs超晶格中原子需要更高的辐照能量克服势垒形成缺陷。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温度和辐照能量对半导体材料辐照损伤效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300~1200 K的温度区间内,半导体材料的位移阈能变化不大。GaAs/AlAs和GaAs/Al GaAs超晶格在不同辐照能量下表现出不同的辐照响应,即在更高辐照能量下GaAs/AlAs超晶格中有更多的原子参与级联碰撞事件,导致生成更多的缺陷;而GaAs/Al GaAs超晶格在更高辐照能量下的辐照损伤终态基本不变。最后,我们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3C-Si C的低能电子辐照损伤效应,将其结果与Ti C和Zr C的级联碰撞事件进行了比较;并研究了堆垛层错对3CSi C抗辐照损伤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3C-Si C中C原子的平均位移阈能均小于Si原子的平均位移阈能,即C原子级联碰撞事件在3C-Si C级联碰撞事件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样地,Ti C和Zr C中C原子也比较容易离位形成缺陷。此外,我们发现在3C-Si C中的缺陷态主要包含弗伦克尔对和反位缺陷,而在Ti C和Zr C中弗伦克尔对缺陷占主导地位。态密度和电荷密度分析的结果表明,<Si-C>键呈现共价性,而<Zr-C>键和<Ti-C>键呈现共价、金属和离子性。根据Trachenko模型,我们推测过渡金属碳化物会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抗辐照性能,这与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的模拟结果以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随后,我们研究了堆垛层错对3C-Si C抗辐照性能的影响。与理想态3C-Si C相比较,含有堆垛层错的3C-Si C中Si和C原子通常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离位形成稳定的缺陷,说明堆垛层错的存在提升了3C-Si C的抗辐照性能。此外,我们还发现当3C-Si C中存在堆垛层错时,初级撞出原子与其近邻原子之间的库仑屏蔽作用更强,其生成缺陷的能垒也更高,即需要更高的能量才能使初级撞出原子离位形成稳定的缺陷。通过对三代半导体材料抗辐照损伤性能的系统研究,我们发现3C-Si C的平均位移阈能明显大于第一、二代半导体材料的位移阈能,说明在辐照环境下3C-Si C更加适用于各类电子器件及电路。同时,针对上述半导体材料我们也分别提出了提升它们抗辐照损伤性能的思路,即对于Si、Ge来说,形成Si/Ge超晶格结构可明显提升其抗辐照损伤性能;对于GaAs、AlAs来说,形成GaAs/AlAs超晶格结构并在AlAs层掺入一定量的Ga可以优化其在辐照环境中的性能;对于3C-Si C而言,引入堆垛层错可明显提升其抗辐照损伤性能。总之,本研究以第一性原理精度确定了不同半导体(超晶格)材料的位移阈能,并从原子尺度分析了缺陷的类型和形成机制,为实际应用中如何提升半导体电子材料的抗辐照损伤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自然资源部开展的耕地生态保护修复典型调研活动,对黑龙江省五常市耕地生态保护、拜泉县水土流失治理、海伦市黑土厚沃耕层保护等做法与经验,作了梳理和提炼,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本文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通过阐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共同富裕的内涵关系,围绕助推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发展空间、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传承乡村文明等方向,分析了基于共同富裕理念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是保证城市车辆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系统之一。车辆再识别Re-Identification(Re-Id)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定义为识别不同监控摄像头拍摄的不重叠视野图像中的车辆。换言之,一个摄像头中捕捉到的某个车辆是否出现在多个摄像网络中。随着对自动化视频分析需求的不断增加,车辆再识别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能支
传统的细胞基因学研究是基于群体细胞的统计分析开展的,而掩盖了单细胞之间异质性造成的影响。事实上,即使来源相同的细胞个体之间,也会因为病变而在基因上存在差异。因此从单细胞水平研究基因功能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的发展,AFM已经不局限于表征纳米材料形貌,而逐渐应用于单细胞微纳米操纵领域。正是由于AFM精准的力和位移
为了克服电子器件的速率瓶颈,以低成本的方式满足光通信系统容量指数增长的需求,人们引入了基于光并行的超信道来提高波分复用(WDM)系统的频谱效率。“超信道”指的是将一组共同产生、共同传输和共同检测的信道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超信道可以通过使用频分复用(FDM)、空分复用(SDM)或者FDM和SDM的组合(即混合超信道)来实现。同时,偏振复用(PDM)还可以使每个信道的容量获得加倍。超信道的产生,既可以
拓扑优化可以在结构中产生孔洞或使孔洞消失,具有极大的设计自由度,可以提供超出经验设计的方案。而且,基于梯度算法的拓扑优化方法具有快的收敛速度。本论文研究基于梯度算法的拓扑优化方法及其在天线与阵列中的应用。采用材料分布法和水平集法相结合的混合拓扑优化方法来设计高性能的天线和阵列。通过对混合拓扑优化方法进行改进,实现了对天线的匹配特性、隔离特性和辐射特性的联合优化,进行了贴片天线的小型化、多单元天线去
学位
忆阻器被认为是除电阻、电容、电感之外的第四类非线性基础电子元件,其概念首先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L.O.Chua教授于1971年提出。因为忆阻器具有状态记忆这一物理特性,以及由此延生出的存算一体的功能特点,其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第一款真实物理忆阻器(HP忆阻器)的成功研制更是激发了大量理论与工程应用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工作多是集中在忆阻器个体本身,系统级的研究工作还不
微波滤波器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器件之一。近几十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各种通信标准相继涌现。为了使通信设备兼容多个通信标准,通信系统需要具备支持多个频段工作的能力。因此,能支持多频通信的多频滤波器和可调滤波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高性能的平面多频滤波器和可调滤波器有利于减小系统的成本和体积,提高系统的性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相比于平面滤波器,波导滤波器拥有更低的插入损耗和更高的功
我国南北地区耕地资源分布差异明显,在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利用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南北地区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都面临各自的难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建议从统筹规划南北地区耕地利用与保护格局等方面入手,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全国耕地保护的长效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