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认知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翻译研究逐渐由对文本的关注转向对翻译过程的关注。翻译过程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而被看成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多个认知资源的参与过程。具体来讲,翻译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认知之间的互动,而译者的“认知”成为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这种认知层面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者认知识解的对等性,即译者从多个维度甄别原作者对特定场景和情节的认知识解方式,然后基于自身的识解在目标语中还原该场景和情节。已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识解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并提出了“主观性对等”“识解对等”“框架对等”“原型对等”等重要概念。但是,认知识解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哪些维度又与翻译密切相关?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此外,以往研究提出的认知识解维度相对单一,缺乏更多“细颗粒度”的次维度。因此,对认知识解维度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维度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设置了更加精细的次维度;这些维度与次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共同影响并制约意义的动态构建。本研究基于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最新界定,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作为认知识解过程的文学翻译包含哪些维度及次维度?(2)认知识解在文学翻译中是如何操作的?(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为例,选择了该剧的五个汉译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翻译是一个认知识解过程,文学翻译涉及Langacker(2019)提出的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认知识解维度,但在某些维度的次维度上,文学翻译的认知识解具有其特异性。其次,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上述五个维度及次维度进行识解操作,具体表现为: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的时空维度与所持的立场与态度,它涉及主体与客体、台上与台下、观察格局以及参照点四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基于自身所处时空维度和译者对原作者、原文、译文、目标语读者等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对主体-客观关系、图形-背景、视点及指称等的调整进行认知识解操作。对视角这一维度的分析,有助于降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偏见和先入之见的影响,使译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作者的认知识解对等。选择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或场景,包括详略度和侧显-基体两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作者描述或观察原文特定场景或概念选择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新选择,以实现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还原源语文本表达的信息。译者的选择具体通过详略度、隐喻、转喻三个次维度的操作实现,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选择这一维度的操作与交互主观性密切相关,即翻译就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在交互关系网中的协调互动过程。突显是指注意的焦点。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不同识解选择突出部分内容,从而吸引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注意力。不同的概念化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使得不同的译者针对同一个文本会产出不同的译本。文学翻译中对“侧显-基体”“射体-界标”的不同选择,可以体现出译者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进而可以表明译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动态性主要体现为对某一事件的心理扫描方式,即说话人为了描写特定事件而采用的一种构建情景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渐次扫描和总括扫描两种;从空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中心-边缘”“上-下”“左-右”“远-近”“大-小”等不同方向的扫描方式。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文所表现的动态性基础上,为实现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会对动态性进行操作。比较不同译本,可以管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动态性操作,从而揭示其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想象性是指译者在对文本进行认知识解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认知想象,具体涉及引申、整合、分离和抽象能力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翻译中的引申能力包含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整合能力主要涵盖简约整合、镜像整合、单域整合和双域整合;分离是对无生命物体拟人化或者虚拟运动认知识解的语境分离与本意还原;抽象是保留概念特定方面的特征,进行图示化解读。这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相互协同、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着译者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及其次维度上的操作实现认知识解操作。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主要受译者所处社会文化、译者志趣、译者思维方式、目标语的语言与修辞、译文的文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准确、完整地还原原文表达的信息,其结果是译者与原作者的识解对等或转换。本研究提出,翻译不只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而是译者“认知”的结果,译者的“认知”成为原文与译文的中介。认知识解是译者“认知”的核心要素,影响并制约着译文的质量。但是原作者与译者在认知识解层面上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实现的,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应是通过认知识解操作尽可能地达到多个认知识解维度上趋近“对等”。本研究从认知识解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基于“认知识解维度”的翻译标准,阐明了认知识解分析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和评价的意义,这对进一步推进认知翻译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阐述配电网故障抢修的可视化特点,有两种方法来解决配网系统的故障问题,可视化管理的应用实践,包括系统平台的性质与功能、故障线路的识别、PDA实现快速高效交流。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实施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要科学有效地实施实践教学,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多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坚持实践教学活动常态化,从而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一、引言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是一种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美国,1999年FIDIC编写《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确认了EPC模式在工程承包体系的独立位置。20世纪80年代起,EPC总承包模式进入我国。随后的40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30余部国家及部委层面的政策文件以及近百部地方政策文件用以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
会议
为实现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AA-CAES)系统在宽负荷段参与AGC调频,且调节速率不超过《广东调频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规则》规定(避免产生考核电量),提出一种多级分段设置PID控制器参数参与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uto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频的控制策略。通过APROS仿真平台分
在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和电网调峰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储能装置和深度调峰火电机组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和平抑电网峰谷差的重要调节资源,已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综合考虑了多类型储能装置的自身特点,并结合了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特性,对不同类型储能装置参与调峰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选取并建立了最具代表性的3种能量型储能系统(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锂离子电池储能)的运行模型;其次,考虑火电
为探究我国北方镉(Cd)污染农田中玉米安全生产的土壤阈值以及产区划分,于部分北方玉米主要产区(含不同程度Cd污染)收集了129套点对点的土壤-玉米样品,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玉米籽粒Cd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SSD)推导不同土壤情景下土壤Cd的生态阈值,并进行了玉米"宜产、限产、禁产"产区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与玉米籽粒中Cd含量超标分别为99.62%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应对中的干预效果,为叙事护理在自然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将2019年02月至04月入院产科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60例设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自然分娩护理措施;将2019年05月至07月入院产科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60例设为试验组,在接受常规自然分娩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借鉴我国学者提出的进入患者故事、正向回馈、总结反思三大步骤,结合患
推进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观照。"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以"四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推进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四史"学习教育"掌握"学生,最终取得思政课"四史"学习教育实效。
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并要求高校按照学生数划拨网络育人经费。部分学校通过"互联网+思政教育",从网络育人的制度保障、平台培育、团队搭建、内容深耕、课程思政、传播形式创新等方面着力构建一体化网络思政育人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但近年来,国际利益格局冲突加剧,国内经济社会变革进入深水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