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击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吸引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不同职业群体、性别等是很多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几个重要变量。以往的很多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测验、自然观察实验等外显的手段对攻击性进行考察,运动员群体的攻击性要高于普通人群,男性的攻击性普遍高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国内不少学者运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对攻击性进行研究,大部分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无意识条件下都表现出对攻击性信息的偏好,证明了人类内隐攻击性的存在,存在自动化倾向特征。内隐攻击性是相对独立于外显攻击性的,外显攻击性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整体的内隐攻击性则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不同职业群体,很多研究都表明,不管是外显攻击性还是内隐攻击性,都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外显和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和不同专业差异,被试为浙江师范大学191名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外显攻击性测量采用BPAQ攻击性问卷(Buss,A.H.&Perry,M.编制),内隐攻击性测量采用汉化了的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实验均采用个别施测,其中类别维度是自我词汇与非我词词汇,属性维度是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研究结论: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与女性存在极其显著性的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年级差异对身体攻击因素和言语攻击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2.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身体攻击上有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要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而在敌意方面,不同专业大学生有着极其显著性差异,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明显要高于体育专业大学生。3.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在身体攻击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身体攻击因素上较之女生要高;体育专业男生与女生在言语攻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在言语攻击上较之男生要高。4.在内隐联结测验中,被试对与攻击性相关词汇的反应时要快于对非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且存在极其显著性的差异,个体的攻击行为倾向表现出自动化特征,即男女两性被试均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偏好。5.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两类词汇的差异极其显著,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虽然对两类词汇有差异,但在统计结果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进一步研究统计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内隐攻击性程度在统计结果上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程度要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