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保护不力的现象仍十分明显。为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基于对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管理和其内部管理现状的问卷及实地调查,运用因子分析、逻辑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结合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对保护区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影响保护区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及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社区居民对管理认知响应的差异,提出涉及生态、社会、经济因素和价值取向引导的保护区系列管理模式,为加强保护区管理及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研究结论有:(1)影响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可概括成七大类矛盾:资源保护和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被动管理和民主参与之间的矛盾、群众责任的具体和权利抽象之间的矛盾、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居民之间竞争生存空间的矛盾、群众与森林的密切关系和经营活动中的参与性差之间的矛盾、政策支持体系和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给保护区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是对保护区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同时,居住地、文化程度和经济来源是影响社区居民对管理认知响应的三个重要社会经济特征,这三个特征的不同影响着居民对管理中诸多问题的态度和看法。(2)影响保护区内部管理水平的制约因素可概括为四大类:保护区对职工的管理能力、经费和工作生活条件、科研发展力度、保护区的价值利用。目前保护区内部管理水平整体仍然很低,严重制约发展:对职工管理和激励制度不健全;在职职工数量多于实际需要,却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经费紧缺,管理手段落后,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科研力度不足;未严格按保护区功能分区利用其开发价值。(3)保护区管理中涉及到的生态、社会、经济因素三者之间高度相关,共同构成保护区系统管理的三个必不可少的关系要素。而与保护区有关的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管理模式选择中必须兼顾各方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需求,才能实现保护区管理效益的最大化。(4)研究取得的四种管理模式:综合保护与发展型、加强经济效益型、加强社会效益型、加强生态效益型模式体现了对保护区管理中制约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管理要与区域性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密切联系的原则,对加强保护区管理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