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听神经瘤作为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听神经瘤的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目前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作为神经功能定位的金标准,神经电生理技术以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当中。由于面神经和前庭神经的解剖关系紧密,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导致61-85%的患者出现永久性面神经功能损伤[1,2]。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于在手术过程中对面神经的精确定位、实时保护、神经分离、保证解剖关系的完整性具有帮助已成为共识。回顾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61例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在术中及术后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探讨分析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早期预测因子,为患者及术者术后即时面神经功能保留情况提供早期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61例全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均为听神经鞘瘤。统计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Koos分级)、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病理结果、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包括Spikes、Bursts、Atrains、B trains、Ctrains)等。将所收集资料中的各因素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面神经功能功能保留的影响因素。[结果]61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听神经瘤切除术所有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47.2±9.8岁,病程平均时间35.0±39.3个月,听神经瘤大小Koos分级:Ⅰ级0例、Ⅱ级7例、Ⅲ级13例、Ⅳ级41例。术前面神经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Ⅰ级36例、Ⅱ级17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2例、Ⅵ级0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ATrains出现25例,不出现36例,术后面神经分级(House-Backmann分级)Ⅰ级25例、Ⅱ级25例、Ⅲ5例、Ⅳ级3例、Ⅴ级3例、Ⅵ级0例。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肿瘤大小经卡方检验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术前面神经功能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A Trains是否出现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示: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未出现A Trains,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分级为Ⅳ-Ⅴ级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的概率为0.319,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分级为Ⅰ-Ⅲ级,术后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的概率为0.999,未出现ATrains、术前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得到保留的几率是出现ATrains、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Ⅳ-Ⅴ级患者的3.5倍。[结论]1.术前面神经功能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A Trains的出现是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对术后面神经功能有预测作用。2.术前面神经功能较好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得到保留的可能性更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A Trains的出现可能预示术后面神经功能不良。3.通过相关因素分析推断术后面神经功能,可提示外科医生改变手术策略及术后尽早行其他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