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名物化是一个在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英语中,名化词主要来源于动词。一直以来,对动词名物化的研究是国内外不同语言流派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以往对动词名物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存在某一方面的局限性。以往研究更为偏重于名物化的形式、句法操作和功能的研究。而对动词在名物化过程中的动态语义变化过程以及语义侧显及衍生的动因研究尚不够深入。基于以往研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识解操作以及相关认知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物化是一个在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在英语中,名化词主要来源于动词。一直以来,对动词名物化的研究是国内外不同语言流派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以往对动词名物化的研究绝大多数都存在某一方面的局限性。以往研究更为偏重于名物化的形式、句法操作和功能的研究。而对动词在名物化过程中的动态语义变化过程以及语义侧显及衍生的动因研究尚不够深入。基于以往研究,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识解操作以及相关认知理论,建构英语动词名物化的语义整合模式并对其进行认知识解。在后文的论述中,作者将“语义整合模式”缩写为“SIM”。本研究将动词进行名物化的方式分为三类:V-ing,转类和派生。并重点探讨动词在每类名物化方式下所经历的语义生成过程。通过对动词名物化相关实例的分析和总结,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发现:第一,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将动词名物化这种语言形式的变化与人类的身体体验联系起来,强调人类认知能力在语言系统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英语动词名物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动因。英语动词名物化表征映射了英民族审视世界由动态视角向静态视角转变的认知体验过程。第二,本研究对英语动词名物化的语义整合模式进行建构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研究证明,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对动词名物化这种语言现象有非常强大的解释力,英语动词名物化的语义偏转过程源自于不同心智空间的整合。这也为英语中其他词类转换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本研究发掘出动词名物化的认知识解路径。动词突显动态的过程或关系,名词突显静态的事体。动词名物化的过程是一个由序列扫描转为整体扫描,从突显过程到突显事体的语义压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词的属性逐渐减弱,名词的属性逐渐增强。在动词名物化后,源动词的名词属性被突显出来,但动词属性仍有残留。第四,本文证明了动词名物化是由受限视觉框架到最大视觉框架的转变。英语动词表征形式蕴含言者以相对近距离的,受限框架审视一个事件,而名物化表征则折射了交际者以相对较远的距离观察一个事件。语言的形变意味着其表征情景的动态改变。第五,将英语动词名物化的动态的语义整合过程的呈现以及英语动词名物化语义表征连续统的构建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掌握不同类型名物词的语义特征,在实际运用中选择更为适切的表达方式。
其他文献
根据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观点,英语现在进行体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构式,英语进行体作为“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历来都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大部分研究局限在语法、语义和语用方面,鲜有学者从认知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进行体对情状体的压制现象。为了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背景,运用识解理论和概念转喻,研究英语进行体构式对情状体的四种动词类型的压制机制以及识解和转喻机制。识解是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感知
隐性自恋指个体对自身的夸大性感觉,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特殊待遇,但又表现出特别敏感脆弱的人格特质。攻击行为即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且他人会极力避免受到这种伤害。本研究主要探析高中生隐性自恋、自我宽恕、情绪调节策略与攻击行为的现状,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减少高中生攻击行为提供建议。本研究以黑龙江哈尔滨市与河北省保定市三所高中78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隐性自恋人格问卷》、《Heartland宽恕
近年来,随着服务型政府治理理念逐渐引发关注,公务员所感知的角色压力与日俱增。一方面,对于公务员的角色要求不局限于完成相关的行政事务,更在道德水平等其他方面提出了超出过去水平的要求。因此,公务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自身工作角色认知不清晰、职业与非职业角色冲突以及工作内容与非工作内容超负荷等角色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较为琐碎,政府对公职人员规定严格,加之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形势推动下
徐中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践行者之一,其自身具有卓越的科研成果以及超前性的理论思维,他的文艺理论对建构我国自身文艺理论体系以及对我国的文艺学学科建设发挥出重要作用。徐中玉先生作为一名“心怀祖国与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他的文艺理论始终围绕着国家、民族与人民,其作品充满了极大的人文关怀,用极具朴实亲切的语言表现社会现实以及个人的见解。在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徐中玉结合当时
写作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英语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在语言、内容、结构方面都存在不少偏误现象。图式是通过学习和经验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是在认知结构迁移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学习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基于图式理论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偏误,为我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教与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斗士于一体,是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文化奇迹,他的《庄子》研究在“五四”以后的《庄子》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地位。本文在结合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探究闻一多对《庄子》的批评,以期从闻一多的批评实践中挖掘出更多的学术价值。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系统梳理学界对于闻一多《庄子》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目的。正文部分分为四
袁枚作为乾嘉诗坛的代表诗人,不论是品格性情还是诗学思想都彰显出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时代精神。袁枚的诗论体系中的“真”作为一个核心范畴,范围广泛涉及他的诗论、诗歌实践与园林改造中,尚“真”思想贯穿他的一生。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袁枚诗学“真”的思想起源问题。通过道家之“真”和儒家之“诚”来追溯“真”的哲学源头。汉代王充的“真美”思想提出使哲学之真开始显现审美价值。钟嵘《诗品》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
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能够维持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将希望感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分析希望感对抑郁情绪、自杀意愿、心理适应等的预测作用,较少将希望感作为核心变量,分析作用于希望感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以处于心理敏感期的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引入外部因素负性压力事件与内部因素反刍思维,探讨二者对高中生希望感的预测作用,并分析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负性压力事件量表(ASLEC)、反刍
互动元话语是元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主要研究书评、写作等书面语篇中的互动元话语,以及不同群体对互动元话语的使用。如Neda和Mohammad(2021)研究学科书评中的立场和介入特征,Mohammad和Raha(2019)研究了波斯语中不同性别学者对互动元话语的使用。国内研究包括对比中外互动元话语、互动元话语的劝说功能和人际意义等。如寇盼(2019)研究了国际商业新闻节目中的互动元话语,发现
乾嘉诗坛盟主翁方纲创作的《石洲诗话》是清中叶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诗歌批评著作,凝结了翁方纲一生大部分的诗学思想,具有极高的诗歌美学价值。本文的撰写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石洲诗话》研究价值,介绍了当前与翁方纲相关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学界对这部论著的研究空白,并交代了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一章研究《石洲诗话》的成书背景和思想渊源。乾嘉时期汉宋对峙的儒学局面深刻影响诗学,而这一时期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