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研究表明,已有的内隐攻击性研究多涉及家庭和媒体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却很少涉及人际关系对其的影响。而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又多仅停留在其特点、原因、调适、发展趋势等外部探讨上,很少涉及人格特征等内部心理因素。此外,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会给个人带来或焦虑或安全的心理反应,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但现有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领域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者仍采用纯粹的问卷形式对人际关系状态进行调查。因此本研究以人际关系为自变量,对其和内隐攻击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验探讨。本研究首先利用自编人际关系问卷,将人际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为人际关系亲疏(即亲密度),使其具备更好的可操作性,并以此作为将大学生被试进行人际关系分组的依据;接着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程序,测量不同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以探查在按人际关系分组后的大学生中是否仍存在内隐攻击性;然后更换IAT程序的目标刺激,继续探查在不同敏感程度的实验材料下,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其内隐攻击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最后使用外显攻击性问卷(AQ)对所有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施测,以探查人际关系与外显攻击性是否存在相关,同时验证内隐和外显攻击性间不存在相关。本文用一个预研究和四个正式研究来初步探讨了不同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预研究主要是被试组(自变量)的选择,采用根据社会测量法原则按同伴提名法自行编制的问卷对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进行测验分组:研究一首先探查不同人际关系的大学生是否都存在内隐攻击性,采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实验程序对各组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研究二和研究三探讨了不同材料类型和属性对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之间关系的影响,采用自编的内隐联想测验(IAT)程序,更换不同的实验材料,再分别对各分组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测量;研究四主要用于探讨人际关系和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修订后的外显攻击性问卷(AQ)对参与实验的被试进行测量,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外显攻击性与人际关系和内隐攻击性的关系。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人际关系不同的大学生在词汇材料上存在内隐攻击性;(2)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在材料属性(强弱)上不存在差异;(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在材料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4)人际关系不同的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间不存在显著相关;(5)人际关系与外显攻击性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