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视角的中国税负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sof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财经双周刊《福布斯》杂志发布“全球税收痛苦指数”,中国仅次于法国、比利时,位列第三。随后,在2009、2011年发布的新榜单中,中国跃升至第二位,仅在几乎年年位居首位、具有过于慷慨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国之后。与此同时,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急剧放缓,中小企业涌现倒闭潮,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警钟屡屡传来。而与之对应地,却是中国宏观税负的逐年上涨,税收收入自1998年以来一直以高于GDP增速的态势上升,税负水平(小口径)自1994年的10.64%攀升至2011年的18.98%。在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而税收超经济增长的趋势愈加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中国宏观税负过重,损失效率、阻碍公平的质疑愈演愈烈。减税作为提振经济和减轻纳税人税负的最直接方法,呼声不断。但税收收入对纳税人而言是负担,对政府而言却是收入(高培勇,2011)急剧减税导致公共财政收入减少,必将影响中国民生性建设执行。为平衡两者,2008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结构性减税”,在税制结构内施行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以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全面发展。综观四年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不可否认,整体效果仍显薄弱,且执行空间开始呈现收窄之势。由此引发一个问题:税负优化应从何切入,以达到最小冲击下的经济、社会、居民正向效用最大化?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对中国税负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围绕中国税负问题的议论,多是局限于收入一个线索上,(高培勇,2011)忽视税收为公共支出筹资进而带来的间接影响。少有融合“税收——公共支出”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比较匮乏,尤其在收入分配公平的客观测度和主观评价——“税感”等方面,更是鲜见。本文立足已有研究,以期弥补这一缺憾,在税负的直接影响路径下,融合公共支出因素,在“税收——公共支出”框架下分析税负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以衡量税负效率和公平,找寻税负存在问题,据此提出建设性的优化建议。本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背景,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与不足。第2章为文献综述,从税负与经济增长、税负与收入分配以及税负现状和优化等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评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可完善或拓展之处,确定文章研究重点。第3-4章为理论部分。第3章主要选取经济增长视角考察税负效率。在“税收——公共支出”研究框架下,对税负的经济增长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构建公共支出内生化下的经济增长模型。第4章主要选取收入分配视角,以客观测度和主观评价两个维度考察税负公平。分析构建了国民经济部门间和居民部门内两大宏、微观层面税负收入分配机制、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入“税感”概念以衡量税负分布导致的居民税负感受,并对税负影响居民“税感”的机制进行分析。第5-6章是基于中国现实税负的实证分析。第5章是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税负实证分析。运用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实际数据,测算中国宏观税负水平、结构等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数值模拟和VAR模型计量分析等方法考察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税负效率。结果显示:虽然中国整体税负水平并未阻碍经济发展,但存在结构性偏高的问题。以劳动类或消费类税收替代资本税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效应。第6章是收入分配视角下的中国税负实证分析:客观测度与主观评价。其中,客观测度之国民经济层面,逐步运用需求——供给价格弹性视角和国民收入分配视角对中国税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较之于大额税收收入,我国的转移支付支出甚微,非政府部门承担了远超于可获取转移支付规模的税收负担;而具体在非政府部门内部,税收负担又主要流向居民部门承担。客观测度之居民部门内,首先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客观描述,发现居民在收入、消费和财产等三大层面均存在显著差距,其中又以财产差距最为严重。其次,分别通过MT指数和税负转嫁模型、库兹涅茨比率等对现行主要调节税种——个人所得税和流转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效果非常有限;2011年税制改革因在提高免征额的同时,降低了平均税负,导致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最大受益者,收入分配差距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内,较之税制改革前,收入分配效应反而有所减弱。而流转税呈现明显的累退性,主要流入低收入阶层承担,实质上进一步恶化了已有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观评价之居民“税感”,基于山东济南、淄博两市343户城镇就业居民“税收负担及公共支出情况”的随机、问卷调查数据,对税负的居民“税感”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税负在个体差异因素的制约下,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两条路径对居民“税感”产生影响,但相对而言,较之于公共产品(服务)类因素,税收成本类因素对居民“税感”的影响更大,其中尤以税负公平性变量作用最大。第7章为效率与公平的权衡:结论及建议。主要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视角下的中国税负研究结论,综合参照税负优化原则和中国现实状况,确定“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税负优化主导原则,并据此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在“税收——公共支出”研究框架下,以效率和公平两大标准进行税负衡量。在税负的直接影响路径下,拓展纳入税收为公共支出筹资进而产生的间接影响,融合收入和支出两条线索,分析税负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客观衡量税负效率和公平,有效弥补当前研究多局限于收入一条线索的缺憾。其中,在税负效率方面,结合我国具体税制,修正核算公式,测算得到1994-2011年我国大口径宏观税负以及要素税负数据,并综合运用MATLAB数值模拟和VAR计量方法等进行衡量。在税负公平的宏观层面,综合考虑“税收——公共支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作用路径,对国民收入分配环节进行重新划分,将初次分配中税收因素下移,更新收入分配环节为初步分配和最终分配,运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差异进行测度。并在数据优化的基础上,就我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第二,借助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自然实验优势,基于J市实地调研数据,运用MT指数对2010-2011年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公平进行测度。结果发现,行业间差距是导致社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效应非常有限。2011年税制改革因在提高免征额的同时,降低了平均税负,导致社会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最大受益者,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在部分行业,反而有所减弱。完善个人所得税制,转变征管模式是关键,应尽快过渡至分类与综合征管模式。第三,在客观测度的基础上,引入“税感”概念用以衡量税负对居民造成的心理反应,对税负收入分配公平进行主观评价,有效补充当前研究的缺失,并为解决居民“税负痛苦”提供有益参考。具体而言,在传统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纳入行为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税收成本、公共支出(产品)收益和个人差异等三大维度,分析税负对居民“税感”的作用路径及影响机制,并构建税负对居民“税感”影响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山东济南、淄博两市实地调研,基于所得343户随机、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其他文献
<正>《中国农资》记者:微生物肥料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微生物肥料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家在微生物肥料
编者按:关于东港市实验小学的“韵语教学”改革,本刊曾先后以《情系龙头山》(《辽宁教育》1991年第5期)、《又一片辉煌》(《辽宁教育》1994年第9期)、《“韵语识字”缘何速度快效果好理论探源
<正>琥珀,或晶莹剔透,或鲜红似血,或温润如蜜。它是树木流下的"眼泪"(树脂),经过千万年漫长时间沉淀而成,它那天然的颜色深沉典雅、古朴含蓄,有"低调的贵族"之美誉。中国早期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研究的关键之一是取样技术,由于天然气水合物的不稳定性,钻探取样技术也是最难的技术之一,尤其是软沉积物的取样技术。文章开展了浅层天然气水合物钻探
为了解四川省高职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53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对测试数据按城乡差异、民族差异、学科类别差异进行分析,
近年来,孤独症患病率增高,患病人群不断扩大。然而,社会对孤独症的认识水平较低,国家对孤独症人士的保障政策存在缺失,患者及其家庭面临巨大压力。在我国农村地区,有一大批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高速的经济增长也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当前我国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突出,而且对
社会既作为学校确立发展目标、改进课程的资源,又作为对其有相当影响力的因素,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在一个开明的社会里,学校担负着从社会环境中精心挑选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正在
目的探讨PM2.5个体暴露数据与环境监测站点数据的关系,为指导雾霾天气公众交通出行提供建议,为未来大规模空气污染健康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北京市招募7名在职人员作为调
我国商业保险业务自1979年开始恢复,在过去的30几年内,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财产保险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经济的快速增长给业内既有保险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逐渐吸引新保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