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几种不同吸附剂血液灌流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血液中内毒素、TNF和IL-6的清除作用。以发现对其清除作用最好的吸附剂,从而为研究一种新的临床高效吸附剂用以血液灌流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研究线索。
方法:实验用SD大鼠48只,共分8组,分别是:Ⅰ组为活性炭灌流组;Ⅱ组为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HA330合成大孔吸附树脂灌流组;Ⅲ组为AB-8大孔吸附树脂灌流组;Ⅳ组为717阴离子交换树脂灌流组;V组为混合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体积比1∶1)灌流组;Ⅵ组为乙基纤维素(清蛋白包被)灌流组;Ⅶ组为乙基纤维素(清蛋白+庆大霉素包被)灌流组;Ⅷ组为乙基纤维素+庆大霉素(清蛋白包被)灌流组。每组6只,分别经颈静脉一次性注入大肠杆菌(10<8>/ml)lml/100g,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1小时后取血12ml,加入肝素抗凝后进行离体血液灌流,从灌流0、1、2、3、4、5个循环后各取2ml血液,分别检测血浆内毒素、TNF和IL-6浓度。
结果:1 随灌流循环次数增加,Ⅰ、Ⅳ、Ⅴ、Ⅵ、Ⅶ、Ⅷ组血液中内毒素浓度逐渐降低,至灌流结束时,浓度较灌流前均明显降低(各组C5与CO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Ⅲ组和Ⅱ组灌流结束时,血液中内毒素浓度较灌流前无显著性差异(两组C5与C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通过各组吸附剂对内毒素的清除效率比较发现,清除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组>Ⅷ组、Ⅳ组>Ⅴ组、Ⅶ组>Ⅵ组>Ⅱ、Ⅲ组(Ⅱ、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Ⅷ、Ⅳ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Ⅴ、Ⅶ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 随灌流循环次数增加,Ⅱ、Ⅲ、Ⅳ、Ⅴ、Ⅵ、Ⅶ、Ⅷ组血液中TNF-α浓度逐渐降低,至灌流结束时,浓度较灌流前均明显降低(各组C5与CO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Ⅰ组灌流结束时,血液中TNF-α浓度较灌流前无显著性差异(C5与CO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通过各组吸附剂对TNF-α的清除效率比较发现,清除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Ⅱ组>Ⅲ组>Ⅴ组>Ⅳ组>Ⅵ组、Ⅶ组、Ⅷ组>Ⅰ组(Ⅵ组、Ⅶ组、Ⅷ组间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间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随灌流循环次数增加,Ⅰ、Ⅷ、Ⅶ、Ⅵ组血液中IL-6浓度逐渐降低,至灌流结束时,浓度较灌流前均明显降低(各组间C5与CO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Ⅱ、Ⅲ、Ⅳ、Ⅴ组灌流结束时,血液中IL-6浓度较灌流前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C5与CO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通过各组吸附剂对IL-6的清除效率比较发现,清除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组>Ⅵ组、Ⅶ组、Ⅷ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Ⅵ组、Ⅶ组、Ⅷ组间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Ⅲ组、Ⅳ组、Ⅴ组间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各组问相互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 对内毒素的吸附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活性炭>纤维素+庆大霉素(清蛋白包被)、 717阴离子交换树脂>混合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体积比1:1)、 纤维素(清蛋白+庆大霉素包被)>纤维素(清蛋白包被),而AB-8大孔吸附树脂和丽珠公司产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HA330合成大孔吸附树脂对其不吸附。
2 对TNF的吸附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丽珠公司产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HA330合成大孔吸附树脂>AB-8大孔吸附树脂>混合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体积比1:1)>717阴离子交换树脂>纤维素(清蛋白包被)、纤维素(清蛋白+庆大霉素包被)、纤维素+庆大霉素(清蛋白包被),而活性炭对其几乎不吸附。
3,对IL-6的吸附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活性炭>纤维素(清蛋白包被)、纤维素(清蛋白+庆大霉素包被)、纤维素+庆大霉素(清蛋白包被),而丽珠公司产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HA330合成大孔吸附树脂、AB-8大孔吸附树脂、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和混合树脂(大孔吸附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体积比1:1)对其不吸附。
由此可见,单就吸附力来说,活性炭以及我们自制的乙基纤维素(清蛋白包被)、乙基纤维素(清蛋白+庆大霉素包被)、乙基纤维素+庆大霉素(清蛋白包被)以及混合树脂均有较大的应用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