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20年代,英国见证了社会组织、民主政治及大众文化的巨大变化。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开始通过一系列罢工斗争强调他们的存在和提出自己的诉求,试图与其它阶级分享政治权力;与此同时,随着选举权的扩大,新政治公民的参政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本严肃的报纸也进一步市场化,并吸引了受义务教育而能阅读识字的普通民众,逐渐成为社会共享的大众媒介、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重要纽带,英国由此迎来了现代意义的大众民主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英国见证了社会组织、民主政治及大众文化的巨大变化。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开始通过一系列罢工斗争强调他们的存在和提出自己的诉求,试图与其它阶级分享政治权力;与此同时,随着选举权的扩大,新政治公民的参政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本严肃的报纸也进一步市场化,并吸引了受义务教育而能阅读识字的普通民众,逐渐成为社会共享的大众媒介、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重要纽带,英国由此迎来了现代意义的大众民主政治。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分化严重的英国社会阶层短暂团结在一起,但战后英国政治制度极不稳定,经济长期萧条,国内社会暗流涌动,各方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1926年工人总罢工的爆发。总罢工期间,印刷工人在工会的号召下率先停工,各家报纸纷纷停刊,英国社会由此陷入“信息真空”。为了争夺舆论的主动性和对罢工事件的叙事权,更具有舆论敏锐性的丘吉尔率先创办了代表政府的《英国公报》(the British Gazette),利用政府的权威和力量向全英国传播政府对于总罢工的观点和看法。作为回击,代表罢工工人的英国工会随后也推出了《英国工人》(the British Worker)作为自己的发声渠道,与前者针锋相对。在短短的九天时间里,《英国公报》和《英国工人》在诸多方面展开了生死论战,但关于1926年总罢工的舆论争夺,其本质是关于“英国”的合法性及英国人特性的意识形态争夺。而报纸作为当时最主流的大众媒介,成为承载这场意识形态争夺战的原生舞台。《英国公报》认为总罢工是一场企图颠覆英国宪政和自由的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中,英国矿工受到苏联红色革命的鼓动,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颠覆英国百年来的自由宪政传统,挑战议会权威,破坏英国宪政,发动流血暴乱,摧毁民众生活,使英国走向无政府主义混乱。《英国工人》则坚称总罢工只是一场劳资纠纷引发的经济危机——受尽磨难的矿工无可奈何,在总理事会的领导下,在法律范围内,在保证了国计民生基本供应不断的情况下,被迫发动罢工以争取自己合法的工作和报酬权利,且尽量避免了流血冲突,是有组织、有纪律、有力量,且爱国守法,争取自由和公正的英国国民。相较政府在报纸上表现出的政治危机感,工会和罢工工人对于这次事件的认知停留在工业冲突而非意识形态冲突,换言之,他们对于原本的“宪政英国”的意识形态话语十分认可,不愿意自己成为“宪政英国”的对立面和破坏者,因此其回击多半是针对经济事实,几乎没有建立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而是直接落入丘吉尔的修辞体系。这场舆论战以《英国公报》的胜利告终,政府获得了对总罢工解释的文化霸权,使政府行动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因而能够成功地将对立一方引入英国宪政与自由的轨道,并以此“教育”和驯化英国民众,最终顺利镇压总罢工。《英国公报》也因此成为英国报刊与20世纪英国政治大众化转型的典型剖面。《英国公报》的创办和对罢工叙事权的争夺促使英国两党对其宣传政策和媒体关系进行重新反思和评估,影响了英国工党的斗争路线,巩固了英国政治中的保守主义传统,大众媒介的政治潜力变得越来越不容小觑。此后,这一做法被进一步融进英国的国民性叙事,成为构建“英国人”这一政治主体性的基本素材,总罢工也成为英国国家历史和国民集体记忆与认同的关键场域。与此同时,英国大众媒介自身也随着英国政治社会的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大众媒介在总罢工时期的政治脆弱性深深震撼了自我感觉良好的英国报人,促使报业重新思考自身和政治的平衡问题。在这种变化了的政治和媒介环境中,工人阶级选民等新政治阶级进行有效沟通并将他们纳入政治体系的任务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大众媒介配合着英国逐步确立的现代大众民主政治,带来了一种“民主文化”。尽管它的形式和内容仍然以中产阶级观点为中心,但它逐步受到英国公众的认同,成为英国政治文化的共识底色。
其他文献
对于因“大数据杀熟”引起的争议和法律纠纷,我国实务仅从民法和消费者保护法角度进行考量。鉴于我国目前个性化定价的泛滥和实践中切实存在的需求,以及目前学界对个性化定价研究基本位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现状,为顺应电子商务和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浪潮,本文回归“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即数字时代个性化定价,以非否定性评价为出发点,基于其双重影响论证规制必要性,从民法、市场规制法视角分别阐述其规制困境,并结合困境的可改善
开放协作是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浪潮中涌现出的新生产组织方式——人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共同生产诸如软件、百科全书等产品并将这些协作成果公开给所有人。由于开放协作项目的输入来自于志愿参与的人们,开放协作项目的运转、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均依赖于人们自愿的投入,更具体地,人们为项目任务所付出的切实的努力,即任务努力。为此,一系列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探索了影响开放协作参与者任务努力的因素及机制。已有研究探讨开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水墨画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孕育并不断发展,尤其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高超的绘画技法和文化底蕴铸就了很多优秀的水墨画作品,艺术成就受到周边国家的追捧和学习。日本镰仓和室町时期水墨画的发展深受中国南宋院体画的影响,其在广泛吸收南宋院体画精髓的基础上又不断融入日本本土的人文意趣,此时日本的水墨画个性鲜明,极具民族特色且发展迅速而渐入佳境,掀起了一波热潮。本文旨在研究南宋
绘画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油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自400多年前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为适应中国本土传统文化语境而作着着不断的调整和创新。但在中国,油画这一绘画形式要想真正融入并且进一步发展必定需要依托创作者回归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语境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创作者对于本土文化价值进行构建,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新确立传统文脉在当代油画中的标志性与原创性。书法和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代表,追溯其
20世纪50年代的西班牙受到了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响,使西班牙本土画家有多种选择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依然坚持与当时的艺术潮流相悖的具象主义绘画道路。他的具象艺术在西班牙现代艺术中显得独树一帜,通过对他具象艺术作品的研究,解析出洛佩兹的绘画语言及理论,是否对中国现代架上具象绘画有导向性启示。本篇论文以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的生活经历、艺术经历、作品分析以及他对当下油画创作的启示
北大荒版画是我国版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在著名版画家晁楣等人的带领下,创新了艺术表现手法,以艳丽色彩取代传统版画的黑白设色;确立了艺术表现题材,以展现北大荒垦区生活为主,反映了北大荒精神,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新流派。北大荒版画融合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特征,因此,对北大荒版画发展史的挖掘和梳理,对中国当代版画的理论基础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本文以时间发展为序,分析了
身体名量词来源于身体名词,包括典型量词和临时量词。典型量词在量词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虚化,语法化程度较深,与身体名词本义联系较弱;临时量词意义与身体名词本义密切相关。该类词是量词的一个特殊小类,出现的频率较高,属于常用量词,同时它也是汉语学习者出现偏误率极高的学习点。本文参考《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郭先珍,2002),结合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补充现代汉语中其余常用身体名量词,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从身
芳基卤代物和有机亲核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是实验室以及工业上制备官能化芳香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起始的芳基卤代物大都从苯、甲苯、二甲苯等石油基产品中来,特别是高功能化的芳基卤代物更不易获得。因此,容易获得的芳基醚类化合物可作为芳基卤代物的强大且实用的替代物。近些年来,芳基甲基醚的亲核官能团化方面取得了进步,但芳基甲基醚与亲电试剂的直接反应至今仍是一个挑战。在这里,论文研究了光氧化还原催化下直接对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罗马将其继承下来,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18世纪中叶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影响,新古典主义运动兴起。韦奇伍德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自己的新古典主义陶瓷产品,成就了韦奇伍德陶瓷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本文以韦奇伍德陶瓷中的新古典主义元素为研究对象,从韦奇伍德对新古典主义接受的学术路径、融合的艺术形态、创新的实践案例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韦奇伍德
本文藉助宋代醫學文本、筆記小說及詩歌文本,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分析宋代的兒童書寫及文化。第一章以宋代醫書中“陰陽互化”“逐月養胎法”理念、以及筆記小說中“轉世投胎”故事為中心,探究宋人對生命緣起的多維解釋,從中觀照宋人對兒童進入世界前的認知。第二章以宋詩中的慶子賀子詩為中心,分析詩歌“賀子骨奇”書寫后的骨骼文化,并通過討論詩歌中的性別書寫差異,來明晰宋人的性別觀如何施諸於兒童。第三章聚焦宋代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