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行为效果远离政策目标,并且损害广大公众利益的政策现象。政策执行偏差损害公众利益会使公众产生不公正感知,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愤怒情绪,最终在愤怒情绪的作用下出现消极的行为反应。可以将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的不公正感知当作公众对政策执行偏差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Scenario和实验室实验三种研究方法,考察了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不公正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不公正感的过程和机制,探讨了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降低公众不公正感的措施,并进一步探究了真实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不公正感对公众集群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利益受损程度、当局有意性、当局缺少正当理由性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公众的不公正感,公众越是认为自己的利益遭受了损失、越是认为当局是有意造成的执行偏差、越是认为当局的执行偏差缺少正当理由,公众的不公正感就越高。第二,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利益受损程度和当局有意性显著正向影响人们的不公正感。当局有意性调节了利益受损程度对人们不公正感的影响:在当局有意性低条件下,利益受损程度显著影响人们的不公正感;在当局有意性高条件下,利益受损程度对人们的不公正感影响不显著。并且,当局有意性的这种调节作用经过当局可责备性的中介作用于人们的不公正感。利益受损程度通过正向影响当局有意性低情况下的当局可责备性,进而正向影响人们的不公正感;利益受损程度没有显著影响当局有意性高情况下的当局可责备性,进而对人们的不公正感也没有显著影响。第三,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程序公正能显著降低被试的不公正感和结果不满意度。并且,如果先呈现程序信息,程序公正能显著降低结果不利情境下被试的分配不公正感、总体不公正感、结果不满意度。但是,如果先呈现的是不利结果信息,影响被试公正判断的主要是结果信息,程序公正对被试的不公正感和结果不满意度无显著影响。第四,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当局信任和互动公正均能显著降低被试的不公正感。并且互动公正调节了当局信任对不公正感的影响:如果互动不公正,当局信任对被试不公正感影响不显著,当局信任无保护作用;如果互动公正或无任何互动信息,当局信任高条件下被试的不公正感显著低于当局信任低条件,当局信任起到了保护作用。第五,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公众的不公正感显著正向预测公众的集群行为意向。当局可责备性和愤怒情绪中介了公众不公正感与公众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并且,公众的不公正感还可以通过当局可责备性→愤怒情绪这一中介链作用于公众的集群行为意向。本研究的意义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研究以不公正感知为基础从微观层面探究了政策执行偏差对公众心理与行为的消极影响,进一步拓展了相关公正理论的适用范围,丰富了政策执行领域和公正领域的研究。在方法方面,本研究采用情境阅读法设置政策执行偏差情境,通过实验室操纵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来探究政策执行偏差对公众不公正感知的影响。且首次尝试在实验室研究中探讨了政策执行偏差情境下有效降低公众不公正感的措施,弥补了有关政策执行偏差研究多理论探讨少实证研究的不足。在实践应用方面,本研究为各级政府当局了解和掌握政策执行偏差对公众心理影响的内在规律,降低政策偏差对公众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各级政府当局公共管理实践提供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也为各级政府当局控制并减少政策执行偏差发生的可能性,保证政策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等提供了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