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辩论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史记》记载,孟子“道即通”,即率徒游说于诸侯,期望有国君采纳他的“仁政”学说,统一天下,结束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的社会局面。然而,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得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研读《孟子》发现,作为有着严密内在层次和逻辑关系的孟子思想并非在孟子游历之前就已形成,而是在其游历过程中特别是在吸取不同地域、不同学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直至完成的。由此,作者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孟子游历与其思想历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四章。前三章主要讲述孟子游历及其在游历过程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参与的重大活动。其中,第一章分析孟子游历前期,即在邹出“仕”与首次游齐,孟子依据孔子“仁”的学说和德政思想提出“仁政”观点;与告子展开关于人性问题的辩论,同时批评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几种人性观点。第二章分析孟子游历中期,即周游宋、薛、鲁、滕等国,几年的游历和思考使孟子的“仁政”学说得以充实和完善,孟子在向滕文公等详细阐述“仁政”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第三章分析孟子游历后期,即游梁和再次游齐,孟子提出以“四端”说为标志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与淳于髡展开“名实”关系的辩论。第四章着重分析齐文化对孟子思想的影响,主要指齐文化对孟子民本思想、心气理论和王霸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