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中国学生英语听力认知过程的实证研究——图式和关联视角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听力理解因其在语言输入方面的重要性,受到了众多研究者和教师的关注。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听力理解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我国有关外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研究也有不少成就,但大多探索听力教学的步骤和技巧或者学习者使用宏观和微观策略对外语听力成绩的影响,对于本土情境中英语专业本科生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本研究从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综合定量及定性分析,探索中国英语专业本科生听力理解的认知过程,提出并验证自己关于传达式英语听力理解的认知模式。 文献综述部分从信息处理、图式理论和关联理论等视角对听力理解的相关概念和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阐释,并且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第二语言听力理解的研究成果。因为听力理解本身是一个学习者控制的,对话语意义再构建的认知心理过程,它受到诸如信息处理方向,背景知识和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也就各有侧重,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本文是对中国情境下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论文以整合的图式和关联理论为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学生传达式英语听力理解的假设认知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并设计了实验手段和实验过程,受试者是来自于3所大学的166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实验手段包含回想撰写问卷和自省报告,并采用了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听力理解假设模式成立。本论文的主要发现有:1)受试的背景知识或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第二语言听力理解过程。2)关联理论听力模式和图式理论听力模式互为补充,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过程,可以解释部分学习者可以激活图式却无法正确理解或缺乏图式也可以正确理解的案例。3)对“非匹配图式”的语篇,中低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需要激活背景知识来弥补自动语言解码能力的不足,这种对背景知识的过度依赖往往导致原文信息理解的误差。4)高语言水平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利用认知语境,驾驭语言解码和图式激活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一个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战场。西方文化的侵略特性,中国人的自我民族中心主义,中西文化发源和本质上的差异等因素导致了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文化冲突,给中国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最著名和最有争议的小说之一。《八月之光》是他创作篇幅最长的一部小说。1932年小说刚一问世立即引起评论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