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渐渐成为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城市飞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也进入到了城市群经济时代。国内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也开始进入高潮,但主要方向集中在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自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中部地区的城市群迅速发展。中部地区的城市群研究工作也相应地展开,极大的丰富了全国城市群的基础数据。安徽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省份,地处东中部之间,区位优势非常明显。长期以来,安徽一直致力于发展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安徽的城市群研究工作也主要围绕这三大城市群展开。但由于这三个城市群,分居不同区域,彼此分散,形不成合力,致使安徽在城市群发展中严重落后于周边省份。随着周边大城市群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安徽城市群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重,与周边地区城市群的差距水平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已有的三大城市群,打造安徽特色的江淮城市群逐渐进入了安徽经济发展的规划。如何快速发展江淮城市群,使之能与周边大城市群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彼此相互促进发展,就成了一个紧迫的问题。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理论,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综述法、统计分析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组合,结合安徽城市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阐述了江淮城市群的发展过程、发展意义以及群区各市和总体发展现状,从城市流角度分析了江淮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采用城市流分析法和测度工业结构系数的实证分析研究如何加强江淮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提高群区的总体实力,推动江淮城市群进一步发展。概括的说,当前江淮城市群区还处于起步阶段,群区内各市经济差异大、经济联系不紧密、缺乏区域合作意识、政府间竞争激烈、核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还不强等因素是造成群区的城市流强度不高的主要原因。要强化江淮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快速提升群区的总体实力,应该通过借助国家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的机遇,树立科学的城市群发展观;加强区域合作意识,实现群区内各市经济互补发展;大力发展群区各市的经济,夯实群区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强化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努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科学规划群区内的产业布局,在群区内实现产业的跨区分工合作: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策略来发展江淮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