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本课题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常规生化指标、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并与非进展性脑梗死(Non-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NPCI)组患者进行比对分析,探讨脑梗死进展的危险因素,筛选其早期先兆指标,有助于PCI的早期识别并给予干预措施,降低PCI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09月至2018年08月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10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首次发病,发病后经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确诊;发病72h内入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存在。入院后经神经内科医师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发病后72小时内,治疗后仍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NIHSS评分比入院时增加2分或以上,并复查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则为进展性脑梗死组,共30例;同期入院临床症状稳定者,或经评估后NIHSS评分比入院时增加小于2分,为非展性脑梗死组,共72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体温、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头颅CT、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I、MRA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时,计数资料以患者数(百分比)表示,组间率比较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02例入选病人中有30例患者脑梗死进展,发生率29.4%。2.两组的一般资料、血压、体温对比分析提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经统计显示两组间无差别。3.两组的血液生化指标对比分析提示:纤维蛋白原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经统计显示两组间无差别。4.两组的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对比分析提示: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部血管斑块形成、颈部血管狭窄>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两组的头颅CT对比分析提示:CT早期脑梗死征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常(P<0.05)。6.两组的头颅MRI、MRA对比分析提示:前循环皮质梗死、颅内动脉狭窄>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基底节区梗死、放射冠区梗死、后循环梗死经统计显示两组间无差别。7.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纤维蛋白原、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颈部血管斑块形成、颈部血管狭窄>50%、CT早期脑梗死征象、前循环皮质梗死、颅内动脉狭窄>50%作多因素分析筛选出P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CT早期脑梗死征象、前循环皮质梗死、颅内动脉狭窄>50%。结论:1.本研究中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9.4%。2.纤维蛋白原、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CT早期脑梗死征象、前循环皮质梗死、颅内动脉狭窄>50%在本研究中是P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