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土地使用权是由法律确立的农民的一项重要财产权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使农民集体稳定和土地长期使用权合法化,赋予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是维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和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以及《宪法》的有关规定,农村地区的广大土地归属集体所有,但由于“集体”这一权利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农村土地的权利主体虚设。产权的不明晰还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使得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户土地财产权利得不到真正保障。党和国家从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就开始不断强调以农地确权、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盘活农村土地市场,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四川省也明确制定了将在2019年基本完成土地资源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登记确权和颁证、以及集体经营性资产的量化折股到户的工作目标。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并对已有学者关于农地确权方面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相关概念界定,西方产权理论、制度行为理论、制度认知理论的阐述,以构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部分为研究区域与考察样本。对研究区的自然、经济区位条件、农地确权登记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选择区域分类调研的依据,以及调查问卷内容的简要介绍,和调查样本个体特征、家庭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为农地确权效应分析。主要包括了农地确权效应的理论分析,和三类地区农户对农地确权效应认知的差异性实证研究。分类对比了三类地区农户对农地确权产权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等方面的认知,总结了不同地区农户对确权效应认知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第五部分为农户对农地确权效应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调研数据,选择相关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研究农户对农地确权效应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地确权会产生产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而对这三种效应的认知,不同地理经济区位环境中的农户认知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性。(2)调查统计发现:与法律层面赋予的农地产权安全性相比,农户感知层面的产权安全性要低很多。尤其是近郊农村地区,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和对政策宣传的受用更强烈,其感知的产权安全性最弱;近郊农户对农地确权的经济效应感知更为强烈;远郊纯农村农户对于确权的产权效应的认知最低;三类地区中农户对农地确权的社会效应的认知程度普遍较高(3)被调查者文化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距离和家庭非农收入占比是影响农户对农地确权效应认知的主要因素。农户的文化程度越高,距离城镇中心距离越近,家庭非农收入占比越高,其对于农地确权产权效应、经济效应以及社会效应的认知也更强烈;农户所拥有的宗地面积也是影响其对于农地确权产权效应认知的显著影响因素。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文章在现行土地管理政策方面总结提出了重视农户作为确权利益主体的政策认知,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农地产权管理政策,积极稳步推进确权后的产权流转实践的政策建议。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指出:要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办法;坚持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股份制改革路径。